钧艺千年:玉润钧瓷谁堪比
2013-11-06 10:47:09 未知
“型为本,釉为魂”——在钧瓷界一直有这样的认识。但要做到这一点儿就显得太难了。
从钧瓷产业的发展来看,人们更希望钧瓷进入市场化运作。一个别致的造型,会让人印象深刻,更容易进行市场运作,进而形成钧瓷企业的品牌。比如国礼钧瓷、中秋钧瓷,只要你看到这一特定的造型,你就会记住这家钧瓷企业。但对于釉色来说,除非是对钧瓷非常熟悉,一般人很难辨识,更不要说记住了。从某种意义来说,对造型蜂拥而至的追求,对钧瓷来说是有点避难就易了。
尽管难,却仍不失追求者。只是,各人的想法不一样,对釉色的理解也不同。前段日子,笔者见到了凤山钧窑的老板张建钊,看到了他的钧瓷作品,对钧瓷的釉色更多了些感慨。
凤山钧窑位于鸿畅镇张湾村,从神垕出来,走禹神快速通道没多久向南拐下村庄,其他的我就记不得了。按现在的市场观念来看,其地理位置并不好。他的展室和许多窑口相比显得很简单,一间空大的屋子,四壁摆放了几个博古柜,博古柜里陈列着钧瓷。但他的钧瓷很夺目。几年前,笔者就在其他地方见过凤山钧窑的钧瓷,很在意地问是谁的作品,因而记住了张建钊的名字。但那时并没有太多关于张建钊的信息,其他人似乎也不太清楚。这一次来到凤山钧窑,很认真地看了他的作品。他的钧瓷形制不大,一个个都小巧精致,颇有“钧不过尺”的意思。博古柜中陈列的作品最大的不过20厘米。钧瓷造型很传统,即使是尝试的一些新器型,也并不突兀。釉色也很传统,但一下就吸引了你的目光,并不是外表的华丽,而是骨子里的温润。这应该就是凤山钧窑钧瓷作品的特色。难怪记不住路的人,也会一路寻访而来。当人们都在颠覆传统,“酒香也怕巷子深”时,张建钊的作品,却把闻香的人们一步步吸引到了深巷。看过他的作品,你会觉得钧瓷真好,钧瓷真是其他瓷中无法比拟的。凤山钧瓷贵在釉质的玉润。笔者见到一件深紫色的《荷口瓶》,高10厘米左右,却让人感到小巧精致又不失挺拔硬朗。其釉色更是润厚,紫色调仿佛深深浅浅层层涌来,深色似乎深不见底,浅色却如蒙着一层纱。还有一件创新的造型,石头样的钧瓷,应该是梅国建的型,而经过凤山钧窑的炉火之后,已经不像瓷了。远远望过去,一下便从众多的钧瓷里面“跳”了出来,仿佛一块玉,却没有冰凉的感觉。展室里的作品,件件都值得一说。
对于我们来说,这些作品很难得;对于张建钊来说,这些作品更难得。我们只是难以见到如此精美的作品,张建钊却不知要烧多少窑才能成就这些作品。
张建钊告诉笔者,他是2003年开始建窑,一直到2004年11月才烧了两窑。直到今天,张建钊还在禹州钧瓷二厂上班。偌大的厂里只剩下几个人,守着曾经辉煌今天已经凋败了的钧瓷二厂,看看房子收收房租。建窑时,张建钊就打定主意采用钧瓷二厂的釉方。但厂里的技术工人劝他,“二厂釉不好烧,好多人都烧砸了”。张建钊也知道这些,二厂的釉方烧成范围窄,合格率低,不易成色,但他知道,一旦烧成,那种玉润的感觉,会让人发自心底的欢喜。几经艰难,到底还是烧成了。在凤山钧窑车间,张建钊告诉笔者,他的钧瓷要上三遍釉,每次上釉前,都要把素胎炕干。笔者看到,架子上的素胎上过多层釉后,都显得很拙,也正是因为这个拙,才有了窑变后的精。和一些窑口钧瓷薄如露底的釉相比,他的钧瓷釉要厚得多。也许,钧瓷的五彩渗化便正出于此。不过,对凤山钧窑来说,致命的是成品率低。一旦成了就是精品,一旦不成就是残品。也难怪,他的展室陈列的精品能数过来,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的运作。也正因如此,闻香而来的大都是对钧瓷极为喜欢的收藏者。
今天的钧瓷业,发展之快让人眼花缭乱。什么是钧瓷的本质,似乎并没有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义,更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然也是愚者见愚。追求玉质感,可能只是钧瓷釉质的一个方向,但美与不美,喜欢钧瓷时间久了,便会有了感觉。那种感觉百分之百是对的。
(责任编辑:吴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