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对艺术的欣赏——存在东西方的差异

2013-11-06 16:40:29 王歌

--四方当代美术馆观察之二

  2013年11月2日,已是略带寒意的深秋了!位于南京佛手湖畔的南京四方美术馆在这天正式开馆迎客。该馆由美国当代建筑师霍尔设计。开馆当日,美术馆举办了名为“歧异花园”的开馆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本次展览的操刀人是菲利普·皮洛特先生。

  为了这次首秀,皮洛特还特意邀请了一批国内外活跃的知名艺术家携带着他们的作品共同参与这场艺术盛宴。这些参展的中外艺术家以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艺术思考呈现给人们对同一个主题的探索——我们的现代文明已经如此这般地被工业所污染,被消费所主宰。在这种状况下,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类生活是否依旧可能?

  尽管这些国际一流艺术家为“歧异花园”的展览平添了风采,但四方美术馆的创始人陆寻和皮洛特一致认为,一流艺术家的作品并不足以成就一个好的展览,作品需要跟展示空间发生关联,一个好的展览更重要的是其带给观众的体验。皮洛特也试图运用一种很“当代’的方式,重新言说园林在中国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认为这是一次当代物质主义对消费主义的抗争。

  毫无疑问,作为江苏省首家私人美术馆,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诞生的意义非同一般。它不仅填补了南京当代艺术的空白,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私立美术馆的思考。在中国大陆越来越多的私立美术馆开始兴起,但是作为一家美术馆,如何建立自身的馆藏体系、如何去策划展览、承担教育,在社会中担负起什么样的角色,等等,许多问题都接踵而来……

  雅昌艺术网的特邀记者仇浩然先生就上述问题,在美术馆开幕前夕特别采访了四方当代美术馆首展的策展人菲利普-皮洛特先生。

  仇浩然:您曾经在美国和欧洲都工作过,现在到了中国 。是什么原因让你对在中国做项目很感兴趣?尤其是南京,而不是中国的其它城市?例如北京或上海,这些大城市都有更加活跃的艺术市场。

  皮洛特:我会给你一个非常奇怪的答案。我有一个同事,他是一个荷兰博物馆的馆长,但不是在阿姆斯特丹而是在一个小城镇上。他曾经跟我说:在小城镇里,人们的注意力往往会更集中,比如,艺术家会更专注于作品的创作,博物馆长亦是如此。他们不会被大城市里那些让人激动的事物吸引了注意力。第二点,在小城镇上,人少,关注的少,相对风险也小。你可以更多的是去尝试和试验,因为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给你压力或者用目光注视你。但我并非否认大城市,其实在那里工作也是很有意思的。可是大城市未必有利于艺术家更好地创作。如果以欧洲为例的话,我不会选择柏林,而是选择其它的一些地方。

  仇浩然:或许在德国的一些法语区做展览,这样你可以把展览的边界推向更广阔的空间?

  皮洛特:是这样的,不仅可以拓宽展览的空间。你同时也可以去测试这些当代艺术。在一些人们并不熟悉这些当代艺术的地方,你可以轻易地测试出:这些艺术有多好?它们是否能够与人产生共鸣?让在非艺术国界的人也能够得到艺术的体验,而不是来自于同一文化区的人单纯地去欣赏自己的文化符号。

  仇浩然:这是你寄予这次“歧异花园”展览想要达到的效果么?

  皮洛特:明天的开幕,我希望艺术界的业内人士都能够齐集于此。但更让我觉得非常有趣的是,去展示一些当地人所不熟悉的艺术。同时我也不希望我们给予这些艺术过多的解释,我希望参观者能够从自己的视角给这些艺术一些诠释。我十分期待明天开幕后的反响,我认为大众的反映十分重要。从来都不要低估大众——不管他们是什么样的群体。

  仇浩然;正如你所述,在欧洲可能民众欣赏艺术的时候,会把他们的生活经验带到自己的价值判断中来,以此去判断艺术的好坏、展览的好坏。从这个角度看,你觉得在中国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皮洛特:有一点是永远不会变的——如果你用大牌艺术家的作品来做展览,不管怎样,人群都会蜂拥而至。当人们相互沟通的时候,他们总是希望知道:你拥有什么?想要知道邻居有什么?这是一种传统式的嫉妒,这就是利用了名牌的效应;但是另一方面,欧洲跟中国不完全一样。在欧洲一家大型的艺术机构能够吸引数千万人而来,不仅仅在于名牌艺术家,也在于其庞大的“机器”。

  在欧洲,小一些的机构吸引来的往往是半专业的人群。我曾经在瑞士经营过一家小型的艺术机构,它吸引来的不完全是专业的人群,但确实是对现当代感兴趣的人群。如果做的是实验性的展览就很难吸引大量的人群,除非你同时举办大型活动,那么很多人是冲着活动来的,而不是展览。

  我觉得在中国这点完全不一样,中国人有很多沉迷于艺术市场。艺术是一个庞大的团队,因为可以从中获利。一些艺术家或者潜在的艺术消费者,他们喜欢艺术仅仅是在于在他们的想象中——有一天这些艺术品会价值几百万人民币!这其实是一个比较负面的影响,他们并不是真正对艺术感兴趣。但是这样的好处在于:首先它可以吸引人群进入艺术圈。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这些人群并不懂得如何真正去欣赏艺术,仅仅是因为这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或者是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光鲜。

  另外,我在中国做了这么多次展览,我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前来参与或参观展览的人群普遍年轻化。在欧洲,艺术爱好者的年纪往往比较大,至少四、五十岁。在欧洲所有博物馆所服务的目标人群中,也是这些较为年长的群体。当然有年轻人的参与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但是不一定是必须的。我在德国杂志上曾经看到一条非常有趣的新闻:DJ已经不是最流行的职业了,而是博物馆的策展人。我对此很是诧异!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