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从视觉空间到认知空间的拓展
2013-11-09 10:15:02 未知
艺术,从诞生那一刻起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视觉问题,更是一个认识论问题。视觉呈现依赖于具体的物理空间,空间本身具有经验色彩,我们对视觉信息的获取是因人而异的、可变的。视觉信息在日常观看中可以被安排和控制。为了控制对视觉现象的观看,很多艺术家都竭尽所能地去研究艺术语言和展示方式。艺术语言是构成作品视觉现象的基本要素,我将此称为艺术的“内空间”;展示方式是影响作品视觉阅读的外部条件,我将此称为艺术的“外空间”。认识,由于它具有对可变的感性经验的综合能力,它可以超越控制,并且可以连接思考、行动、观看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多维度的空间,我将此称为“认知空间”,即“元空间”或“空间的空间”,它不在日常经验范围内,它的完整体是看不见的,但它又存在于观看的行为过程中。也就是说,看到的内空间和外空间都属于看的行为本身(认知空间)的一部分。认识只为认识的行为本身负责,认识没有普遍的确定的目的,不会屈服于高于人的真理,唯一可以在形式上确定的目的是破除迷信。艺术的第一个迷信就是对视觉空间(内空间和外空间)的信仰,当代艺术的一切问题几乎都始于此。
在艺术创作中只重视视觉空间的表达将会使作品流于肤浅,失去艺术家个体性的真实。虽然现代主义艺术以来,色彩、点、线、面、材料等形式语言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甚至有独立出来的倾向,但具体的语言形式仍然是依靠大的文化背景才形成自己的象征意义,即使是这种独立出来的倾向也只是在特定的抽象形式中的象征意义。实际上,任何语言形式都只有在认知空间才显示出它的意义——这时的一切视觉元素都是自由的,且这种自由是人赋予它的,是人的自由的外化。然而对语言本身的迷恋实则是人的控制欲的表现,可见,对艺术趣味性的把玩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控制。另一方面,作品过分依赖于外空间,用模式化的展示机制来给作品确定坐标,无异于人为截断艺术的完整过程,使“艺术”这个概念的生动性固化成为静止、僵硬的视觉符号,艺术的价值就挣脱出作品,而寄居于艺术的干预者手中。艺术难免变成权力者的社会武器、商人的投资品、普通观者的视觉奇观,但它又不是真正的武器,也没有商品相对稳定的价格系统,只能是奇观——神话,这种行为最终将慢慢靠拢于隐形的意识形态控制法则,并使艺术成为人的枷锁。
艺术应该回归它的认识性。对认识性的明确肯定是当代艺术的价值所在,这保证了当代艺术进行持续自我追问的过程,并具有对各种现实的穿透性。我们的现实世界是被各种规则、教条界定起来的一定的范围,这种界定就是隔离。隔离的直接对象是人的情感、经验、知识、信仰等。但是,认识的主体是作为具有普遍性的生命体,在生理和心理上它不可能完全被某些单一性的界定所分化,“分化”和“完全”之间的矛盾将直接激发每一个个体对世界本源的思考动力,但在经验世界中的个体又永远不可能真正触及世界的本源,于是思考成为永恒的无休止的运动,我将这个永远没有答案的运动称为“无界”——它处于逻辑的无限延伸中,是一种绝对的通畅——一种普遍的自由,但它不处于物理世界,而处于观念世界。这决定了艺术不成为被束缚的对象,这展示了艺术对人类的价值。由于当代艺术作品的完整范畴包括从视觉空间到认知空间的拓展,我们可以从具体的语言形式和展示环境中发散思维的射线以对应认知空间的无限,从而在过程中获取这种普遍的自由。只不过我们往往不曾留意它,甚至在现实的具体规则的较量之间漠视它的存在,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与它擦肩而过。
在艺术中,自由不单是一个理念,它还连接着我们的现实。在现实面前我们需要用认识将中间的界限打通,将无限的理念进行实践性的转换,但这个实践一定是独立发自个体的。我们不能跳过个体这个前提,而仅以集体的名义去树立道德和制度来保证自由,这样最多只能建立形式上的平等,反而有可能增大人在理解层面的隔阂,从而扩大人与人之间对自由的相互破坏。我们只有普遍实现了个体对理念的实践性转换的能力,才会形成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普遍联系,从而实现社会的自由(这个时候社会的基本单位已经被个体取消)。这个诉求凸显了当代艺术的社会价值。
当代艺术对世界的认识性决定当代艺术属于思想史的一部分,当代艺术创作也就应该站在思想的高度,以方法论的形式对现实形成影响。但当代艺术不同于哲学和科学。一方面,当代艺术面对的是最直接的现实,哲学和科学关心比现实更高层次的问题;另一方面,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工作处在较为确定的语言和逻辑系统中,其探寻的目标更偏向为一种确定的答案,而艺术家的工作过程由于语言和逻辑的相对不确定性,更加接近于“无界”的状态,所以当代艺术是通过具体的语言触及具体的现实,并在追问的过程中呈现普遍性的自由体验。这意味着自由本身存在于现实中,但只有在追求真实的过程中显现——通常显现在个体反应的微观状态中,这就要求艺术家对具体的、现象的、宏大的内容保持警醒。
艺术并不为了某种具体的社会功效而存在,艺术的存在只是因为人有了思维和体验。当代艺术对应的是个体生命的真实,关心每个人的生存状态。而当代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个体危机。极端的理性主义将人的情感和行为都植入精密化的程序中。生态环境恶化、生存空间缩小、制度机械化、控制隐形化,在高尚美丽的道德外衣的装饰下,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加之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封建的遗风、现代性的不完善、当代性的粗糙,都影响每一个人的生存现状。至少我们逃不开地会面临对传统的再认识、对现实的反思、对制度的审视、对技术的改善、对方法的刷新,等等,生活无时无刻不充满问题,但生活的外衣又无时无刻不是美好的。如果当代艺术不能再去充当虚假道德的保护伞,那么它就不能再陶醉在语言形式的趣味中,更不能变成迎合各种社会机制的生产流程,至少,他应该有活生生的个体反应。
面对现实的复杂,当代艺术很自然地显示出沉重的特征,虽然有时候它也有轻松、幽默的一面,但它始终充满思考的本性。它不会为歌功颂德而粉饰太平,也不会因生存困窘而低沉消极,它只是真实地反映了个体在面对现实时不被折服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对现实非人性的反抗,但不会做出对现实的直接回击,因为没有物理空间中的确定的回击对象,而只保留反抗的认识,进而将这种反抗的生命力发散到无限的认知空间中,当观众接触到艺术的具体语言形式和展示环境的时候,这种反抗的生命力又在语言形式和展示环境中反射回观者的视觉中,从而激发起观者在认知中对现实的反应——可能是深沉的、不适应的、反抗的——这就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普遍自由。从这个层面来看,当代艺术就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样式,而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工具和生存哲学。
当代艺术这个特定的概念是最近几十年才有的,但我们不必追问是谁发明了这个概念,因为当代艺术是延续人类的思维逻辑在特定的时代被激发出来的思维方式。人类在历史中没有哪个时代是完美的,也没有哪个时代是完全糟糕的,人类总有相应的生存法则。当代艺术作为一种生存哲学,它让我们不再只相信自己的视觉神经,不再把视觉的答案固化成为知识,不再信仰它,而是通过具体的视觉影像与抽象的认识相互作用,让视觉神经的血管联系自己的全身,保持认识的无限生命力去接触所有的未知。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能真正理解世界,既理解了自己也理解了他人,既理解了现实也理解了理想,既理解了生存也理解了死亡。
严格来讲,当代艺术早已不在艺术史的范畴,仅凭一点趣味爱好和情绪发泄是玩不转的。当代艺术家应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思想家,但和思想家不同的是他没有信仰,最多只能在形式上信仰“无界”。当代艺术家的宿命就是在不断地推翻自己的过程中去接触未知。仅仅只能允许自己在微观的视觉现场沉睡片刻,在这个间歇中允许当代艺术可以保留审美性,除此之外,当代艺术肯定是沉重的,这个沉重对应的是人性在历史进程中天崩地裂般的动荡与风平浪静般的沉睡之间无规律的切换。当代艺术从艺术变成了哲学,从哲学变成了实践,从实践变成了现实。由于大部分人都没有哲学家那种天才,也没有科学家那种疯狂,但大部分人都具有艺术家那种好奇心,于是我们可以从色彩、点、线、面、材料、技术开始,允许在其中沉睡片刻,但不能信仰这些视觉的碎片,而是保持用认识的态度去对待我们的现实和这些碎片,我们会发现,当代艺术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责任编辑:吴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