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托尼·克拉格雕塑的抽象之美

2013-11-11 15:43:56 尹丽

  托尼·克拉格:雕塑与绘画展

  2012年3月2日—4月15日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近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了英国著名雕塑家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的雕塑与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在北京的出现,让我们感觉到我们离纯粹的艺术很近。

  初次相识克拉格,我以为他的重要身份是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院长。再次见到他,他带来了他49件雕塑作品以及127件纸本作品。原来艺术界给予他最为荣耀的评价是:继亨利·摩尔(Henry Moore)之后“英国最伟大的艺术家”。在与他的交流中,他始终保持友好的微笑、谦虚的态度,但是当谈到艺术创作的时候,他的回答敏锐而清晰,你会立刻感觉到他特有的艺术家的纯粹性。

  在约翰·伯格的观点中,艺术创作的冲动并非来自观察,而是源于艺术家与这个世界的某种邂逅。然而,克拉格的邂逅在哪里?在观看他的作品时,你不禁要问:艺术家的灵感来自于哪里?这些抽象的,如同抽象生物一样的作品来自于哪个世界?在克拉格的作品中,形式与材料,哪一个更吸引人?作为英国后现代主义雕塑家,克拉格在艺术学习初期就热衷于探索与实验。也许由于早期的学习经历,克拉格的思维里始终保持着一种对理性的理解,他依托于抽象几何形体的千变万化,而痴迷于对不同材料的内在特质的挖掘,对于现成品、废弃物、工业社会制品等的解构,都试图将雕塑材料的形式意义从现代社会的平庸工业系统中分离出来,并赋予作品更具特质的自然与感性。

  虽然年轻的时候受到极简主义的影响,但是克拉格在后来却摒弃了它,并试图用不太可能的材料来制造几何形体。在材料的应用与探索上,他尝试了木头、青铜、石头、铝、石膏、玻璃纤维、聚氨酯、橡胶、水泥及其它新出现的材质。可以说托尼·克拉格发展了波普艺术的现成品观念,利用废旧物品构成了崭新的雕塑。 “刚做学生时,我常常飞来飞去找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当我获得某种材料时,围绕着它想象思考,在改变材料的过程中,也实际上改变了我自己的想法”。克拉格这样谈到他的创作。

  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高大的展厅里,克拉格的作品如一座座神像矗立在各自的位置,这些位置是克拉格在布展的时候,用一种“雕塑跳芭蕾”的方式确定下来的。作为参观者,最令我敏感的是萦绕于雕塑之间无声的旋律,就如同我形容他们为抽象生物一样,他们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荣获“特纳奖”的作品《大教堂》也成为了此次展览的重要作品,雕塑由大小不同的现成圆柱体堆积而成,形成四个大的尖柱状结构的雕塑作品,每一级都是小零件物的层层堆积,组装前它完全是散落的。《大教堂》的设计以重力作为固定方式,在组装的过程中,需要特别细致谨严地摞叠,让不同大小的圆形零件丝丝契合。

  作品《手肘》是木头材料,由事先切割好的薄木片组成,然后再做浇铸。它在展厅的存在,似乎成为一件时间与万物计量的瞬间形成的一个固体物件,在一瞬间凝固,却又有着千年堆积的历史感,如同地壳下面的岩石,又如同飓风吹过,只在那一刻凝固成了一件巨大的雕塑品。伟大的艺术是不论它如何抽象,如何不可理解,但是它总是能触动我们心灵的某个深处。

  对于不断尝试与实验的艺术家,材料的选择改变着克拉格雕塑的面目。作品《同伴》采用玻璃钢材料制作,无形之中占据了四周的空间,虽然作品形体巨大,却灵动、活泼,玻璃钢材料的斑驳剔透,充满趣味,作品形体结构奇妙,无规则的细胞状伸张、互相交织的组合方式,充满了无比鲜活的欢快与生命力。在采访中,托尼阐述了他对世界的两种表述方式:一种是有机的,一种是几何的,两者都是对周围事物的美学表述方式,它们既不是没有交集,也并非界限模糊。

  此次托尼·克拉格的展览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认识,他的作品再一次提示我们:艺术是什么?我想艺术需要去欣赏,然后去深思,这才是真正的艺术。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李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