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故事第25期】之北京公社 一级市场的艺术品收藏(上)
2013-11-11 16:05:37 裴刚 周雪松 罗书银
画廊故事之北京公社现场
【编者按】自2013年9月27日,北京画廊周期间,雅昌“画廊故事"第五季第四期推出北京798艺术区的北京公社。此次我们邀请北京公社总监吕静静、艺术家王光乐以及收藏家包一峰为嘉宾,本期画廊故事首先由吕静静女士对画廊的背景做精彩的介绍。第二部分,围绕“北京公社”诞生、发展历程中一些经验和故事展开。以北京公社的发展为线索,对中国的画廊发展状况;艺术家代理制;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对青年艺术家作品的收藏等等方面展开。并对由评论家与策划人冷林先生创建于2004年的北京公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多个维度进行对话,展开访问。
主题:【画廊故事】之北京公社 一级市场的艺术品收藏
嘉宾:北京公社总监吕静静
艺术家 王光乐
收藏家 包一峰
时间:2013年9月27日 16:00
地点:北京公社
主持人:雅昌艺术网记者 周雪松
北京公社总监吕静静
第一部分:机构概述
吕静静:大家好,欢迎来到北京公社,北京公社由评论家、策展人冷林先生创立于2004年。2005年在草场地开幕了第一个展览,当时第一个展览是群展《现实主义游戏》。随后我们有了一系列的群展,比如说政纯办小组的个展“只有一面墙”,是“浮游”群展,我们在草场地的最后一个展览是张大力的“升华”,张大力个展之后06年我们搬到了现在在798的位置,当时我们的第一个展览也是一个群展。
搬到了798之后北京公社的首度个展《新闻》之后,我们就开始转向以群展为主,比如我们做过张晓刚等的群展《家园》,岳敏君的个展,接下来又是政成办、宋冬、尹秀珍等等当时在当代艺术界非常活跃的艺术家的个展,而在这个从进入798时期之后我们也渐渐的画廊代理制逐渐稳定了下来,我们也在跟许多国际画廊有很广泛的合作。艺术家也从当初的那一代人,现在逐渐地转向了更加年轻的一代,当然更加年轻的一代也在跟我们一块成长,他们也像当年的宋冬、尹秀珍一样都在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界里面比较重要、活跃的人物。
经常来北京公社看展览的朋友可能已经意识到我们的展览形态,是非常多元的。从绘画、装置、录像到现场行为都有,对于我们来讲一个专业的画廊实际上除了建立一个稳定的,对艺术家非常专业服务的一个体系之外,还有一个是我们对项目的追求。一直是心里怀着一个要做美术馆级项目的理想,我们一定要保证项目的质量,所以不管是做任何媒介、任何类型的艺术家,我们都希望在项目的呈现上能够做到最好,大家有空的时候可以来看看我们的展览。
北京公社总监吕静静、艺术家王光乐、收藏家包一峰(从左至右)
第二部分:【画廊故事】之北京公社对话全文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回来画廊故事。刚刚北京公社的画廊总监吕静静已经对大家对画廊的概况进行了介绍,并且介绍了此次的展览,今天在于展厅里,并邀请了两位好朋友,一位是艺术家家王光乐;另一位是收藏家包一峰先生。
今天我们要一起聊聊艺术收藏与消费。北京公社从2004年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经营非常有善的画廊空间,在2004年中国当代艺术刚刚起步的时段,画廊是怎样想到在草场地建立这样一个具有实验性的艺术空间,我们首先有请静静为大家聊一聊画廊初创的情况。
吕静静:我们第一个展览是2005年开始的,前两个展览都是群展,当时一个是“现实主义游戏”,还有一个是“浮游”都是群展,大家如果看一下展览的艺术家名单会看到上面有一些我们代理艺术家宋冬、尹秀珍、张晓刚等等艺术家的名字。第三个不能算是特别严格意义上的群展或者是个展,因为实际上是一个艺术小组的个展,就是政纯办,当时由北京公社的创建人冷林,他的四个好朋友,四位艺术家洪浩、宋冬、刘建华他们成立一个小组做的展览当时那个展览也是挺极端的,展览的名字就只有一面墙,就是一面墙,像是一个空间。接下来是艺术家张大力的个展“升华”随后被选为光州双年展的项目。我们开始更多以个展为主,是搬到了798以后,2006年的时候搬到798。
主持人:我看到北京公社网站上介绍画廊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说多年来北京公社一直致力于实践并且探索一种新的画廊发展模式,当代艺术的发展模式。
吕静静:这与我们网站上介绍有关联,大家有最早北京公社发出的小的折页,看到我们写的是想创立一种介于博物馆和画廊之间的模式。但是那个时候其实是刚建立之初对画廊应该是什么样的也不是特别的清楚,但是想的是要做博物馆、美术馆那样有质量的展览。其实中国一开始有画廊行业之初更多不是代理制的概念,也不是特别能保证让每一个项目都有高品质,让画廊形成有品牌影响力的含金量。很多时候可能真的是一个卖画的,像画店一样的感觉,当时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冷林先生想的是他要保证项目的质量,让它看上去像在做美术馆级别的展览。
后来因为在改折页的时候有修改画廊介绍,觉得这么说是不准确的,其实画廊就是可以做美术馆级的展览,可以做非常有质量的艺术家和展览。
主持人:事实上像画廊跟艺术家可以说是常年非常紧密地合作,是在第一线接触到艺术家的创作,所以有的时候可能比美术馆的展览要更有先见性、实验性,是这样吗?
吕静静:我觉得在中国我们现在画廊有一部分画廊是在多多少少扮演着这样的一个角色。
艺术家王光乐
画廊可以做美术馆级品质的展览
主持人:是的,所以我们这么多展览不仅吸引到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也吸引到国外很多非常出色的画廊和美术馆。这些年来有什么样的跟国外的画廊的合作吗?
吕静静:刚才说美术馆,你也提到美术馆,我们实际上刚才第一个说最早的被选入光州双年展的项目在草场地的时候就有了,其实在那个之前只有一面墙很快就被悉尼的Art Space选到他们的空间展览,在我们这儿展出的项目一直以来都有受到国外策展人,独立策展人和美术馆策展人的重视,包括尹秀珍在MOMA的个人项目“集体无意识”车的首展也是在北京公社展的。
主持人:我们留意到近几年北京公社的展览不仅有包括尹秀珍这样比较成熟的艺术家,有很多的年轻艺术家,给年轻艺术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展示的平台,比如说王光乐先生。王光乐是什么时候开始跟北京公社合作的呢?
王光乐:我是2009年,因为我是公社第一个年轻艺术家。跟公社合作是2009年,但是我跟冷老师认识时间是很长的。
吕静静:应该是在我来公社之前。
王光乐:2000年。
主持人:好像是你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
王光乐:毕业的时候我去打工给艺术家做助手,我给两个艺术家做助手都是冷老师的朋友,我不知道那两个艺术家跟冷老师有没有再接触,但是那个时候我们认识了,后来陆续会碰面,就会打招呼,有一句没一句聊一下,到后来可能是的《寿漆》作品出来的时候冷老师留意到了,2007年开始关于正式合作的一个接触,一直酝酿到09年做的第一个个展。
吕静静:2008年已经有合作的意向,很确定我们要合作。09年作品展览上比较成熟。
主持人:那个时候冷老师、静静是经常光顾你的工作室,一起讨论合作项目这样的?
王光乐:怎么说呢?我觉得他能注意到我就很开心,因为公社所有艺术家都是我的偶象,我都在看他们,比如一提那些名字,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自己会到这里头来,成为这个单位的代理艺术家,从来没有想过,冷老师也没有说去工作室交流,无非就是聊聊天。第一个个展的时候我觉得挺有趣的,很有意思的是他说你把画拿来,我说好吧,说我们怎么布展?他说你不用再来了,你把画给我就好了。这是我没有体验过的,我才意识到我提供作品就好,展览是另外一 回事,第二天大门打开我来看的时候完全超出我的想象,不是我能够想象出来的把作品布置那么棒的感觉。
主持人:跟你之前的展览体验有什么不一样?
王光乐:至少我有机会可以作为我自己的第一个观众,返过来看一下自个儿,那个感觉很好。
吕静静:实际上从王光乐起,北京公社陆陆续续开始有了年轻艺术家不断地进来,在大家心目中开始形成一个印象。那个时候大家感觉北京公社开始代理年轻艺术家的画廊,直到现在有更年轻的人来,因为光乐现在已经是中坚力量了,他在我们这儿不能算是很年轻了。更多的年轻的像马秋沙、赵耀、包括后来谢墨凛进来,这样一个倾向会越来越明显。
画廊不会干涉艺术家的创作
主持人:你们怎样选择艺术家呢?
吕静静:像光乐讲的一样,我们动作是比较慢的,会观察,不是一个艺术家一出来我们就马上谈合作,因为对你面对的人群要负责。我们往往是慢半拍的,可能这个艺术家第一个个展并不是在我们这儿做的,因为我们会想看看他到底是怎么想的,他是怎么呈现自己的作品的,然后才会去谈到具体的合作。 主持人:北京公社的展览非常有自己的特色,有很多艺术家来到这里以后可能在创作上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和更新,王光乐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王光乐:这个可能是误会,不会的。至少我也是到了公社以后我意识到画廊实际上是为艺术家做服务的,很享受这种感觉。没有人会干涉到你的创作,如果有潜意识影响到你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那个是意识之外的东西,但是画廊不会做这种干预,公社确实有它的风格。但是风格是由它的艺术家合作以后产生的一个现在看起来的面貌,不是某一个人的样子。我觉得艺术家不会说进了公社会做什么调整,恰恰是因为公社选艺术家很保守,他一直看,那种长时间观察以后的合作,是这样的一个关系。
吕静静:我觉得其实就不是说你不可能说画廊是改造或者限定艺术家的风格,而是画廊会根据他自己的结构和他自己的立场去选择艺术家,所以你觉得艺术家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或者某些方面可以对话,因为你在做决定代理这个艺术家已经想好了要什么样的东西,而不是代理了告诉他怎么去做。那不是专业画廊的做法,就像光乐讲的一样,我们更多的是服务,创造性的工作和艺术家创造性的工作是两个平行的东西,我们不会干涉艺术家的创作。
王光乐与北京公社合作的展览往事
主持人:光乐你觉得跟北京公社合作到现在给你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王光乐:其实我在公社现在已经有两个个展,我印象都很深,最深的就是刚才我提到过的,就是我提供作品冷老师把我的作品布置得那么好,这个时候我自己都惊讶我的作品可以这样,很棒!那种感觉我一下子意识到原来我是种地的一个“菜农”,我提供菜给一个厨师,就是画廊是一个操作间,里边有厨师,他帮我烹饪的特别好,端出来给大家看到,我意识到原来可以是这样的关系,否则我还想我自己要来操作怎么把画挂起来,这些都不用我想了。
主持人:以前这方面操很多心是吗?
王光乐:我之前有过个展都是自己来弄,因为你自己对作品的熟悉度,不会演绎出这种很客观的一个展览的现场来,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机会。第一个个展2009年给我最大的印象是这个。第二个个展是我自己作品的特点,就是“劳作”。
吕静静:我们是关上门让光乐尽情劳作。
王光乐:在画廊里我只有一件作品,就是在墙上面反反复复地涂刷,一层比一层小,最后产生一个椭圆形的白色的环形一样的东西,我自己觉得是一个可以看得见的时间,时间被呈现出来,从墙上凸显出来,我印象很深。反正谈方案的时候冷老师说你有这么一个想法你就做吧,我说做是可以,但是一般画廊比如你展两个月有一个礼拜布展,我这个布展可能要一个月可能更长,他说那你就先做,做完以后我们再说。我那个“劳作”强度很大,我就在画廊里没日没夜的大概一个月的时间,手天天举着。
吕静静:我当时给他钥匙,他可以每天12个小时在这儿工作。
王光乐:我对画廊人来送往。
主持人:给画家时间布展,一两个月的时间布展还是对这个展览充分的负责。
吕静静:还是展览的质量,我们是在一个空间里,因为光乐当时已经不是第一个个展,而是第二个个展,怎样在空间里呈现艺术家时间上的进展必须要给他一个充分的时间来做这个呈现。
主持人:做这样的展览最后呈现的效果可以说是对艺术爱好者和藏家都是一个很好的交代。
吕静静:藏家这个没法卖,我们那个没卖出去过,怎么交代。
王光乐:从另外一个层面也是一个交代,比如说两个展览是有脉络性的。第二个展览可能会把我的绘画作品的一种工作方法交代得更明白,等于是阐述层面对藏家的一个交代。
吕静静:他比较好的解释了刚才我们一开始讲折页上印错的一句话“做博物馆和画廊之间的一种模式”,其实因为每个展览都是我们怎样去阐释艺术家的工作,我们都很相信第二个展览把光乐的画平面地往墙上一挂和直接呈现他的不可思议的劳动相比,显然第二种是一个更好的、更精彩的方式。
相关链接: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