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编】荆州楚玉赏析
2013-11-13 08:36:11 未知
【编者按】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土地宽广,河湖纵横,气候温暖,物产丰富,是人类生存与繁衍的理想场所。荆州又是长江中游的交通枢纽和南北交汇的中心,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因此,荆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绵长的地区。荆州是楚国强盛时期的都城所在地, 以面积达16平方公里的楚故都纪南城遗址为中心,分布着4000余处古文化遗址和古墓群,绝大部分为楚文化遗存。
自2006年以来,荆州熊家冢楚王陵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殉葬墓中出土了近2000件玉器,这为认识战国时期楚国玉器的面貌提供了宝贵资料。荆州楚墓出土的玉器,按用途主要分为为礼玉、佩玉和葬玉三大类。礼玉主要用于各种礼仪场合,如祭祀、朝聘、宴飨、婚丧等。佩玉是墓主人生前佩带的玉器,数量和品种都很多,也是荆州大中型楚墓中最为常见的,有佩、璧、环、璜、珩、坠、冲牙、扁管、珠、带钩、剑饰等。葬玉是专为下葬时保护与装敛尸体制作的,如玉覆面等等。玉器专家古方编撰《荆州楚玉》一书,对荆州博物馆所藏出土的楚国玉器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本文整合其中部分玉器供大家阅读欣赏。
1.玉璧类
谷纹玉璧
战国早期礼仪用玉
湖北省荆州市熊家冢墓地出土。
直径21.3、孔径9.6、厚0.9厘米。
玉质青绿色,微透明,夹点状黑色斑,边缘有少量黄褐色沁。扁平体,正圆形,内外缘有阴刻的轮廓线,两面碾琢谷纹。中间有几处断裂痕。
《赏析》:玉璧是春秋战国至汉代最常见的礼仪用器,代表墓主生前的等级和地位。谷纹是玉璧上最常见的纹饰,因其像春天谷粒发芽的形状而名,但其意义究竟是出于整齐美观,还是有某种宗教意义已不得而知。谷纹因雕琢技法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这件玉璧上的谷纹采取浮雕方式,即将剔除底子,凸出半球状谷粒状纹饰,显得整齐饱满。
勾连云纹玉璧
战国早期礼仪用玉
湖北省荆州市熊家冢墓地出土。
直径9.9、孔径4.4、厚0.7厘米。
玉质青绿色,不透明,有黑色条状及点状斑,表面有灰白色沁。扁平体,正圆形,内外缘有阴刻的轮廓线,两面阴刻勾连云纹。
《赏析》:勾连云纹是由阴刻的谷纹相互勾连盘绕而成,看上去如同绵延细密的卷云。如果以浮雕方式雕刻谷纹,而以阴刻线将谷粒相连,则称之为勾连谷纹。这种样式是战国流行的纹饰,到汉代逐渐消失。
透雕双龙纹玉璧
战国早期礼仪用玉
湖北省荆州市熊家冢墓地出土。
通长9.4、璧径5.6、孔径2.4、厚0.5厘米。
玉质黄白色,半透明,有红褐色及灰色沁。璧扁平体,正圆形,内外缘阴刻轮廓线,中间浅浮雕勾连云纹及蝌蚪纹,两面纹饰相同。两侧透雕背向而立的龙,与璧外缘相连。龙圆眼,回首、躯身,卷尾,一足前伸。龙身浅浮雕谷纹,龙足阴刻斜线纹。
《赏析》:所谓“蝌蚪纹”,是指璧面纹饰外侧边缘有四个对称分布的单体谷纹。这种谷纹拖着长直且宽大的尾,形同蝌蚪一般。蝌蚪纹亦称“卧蚕纹”,也像一条伏卧的蚕一样。它是战国早期流行的谷纹样式。
透雕蟠螭纹玉璧
战国早期礼仪用玉
湖北省荆州市熊家冢墓地出土。
直径10.5、孔径4、厚0.4厘米。
玉质青白色,半透明,有灰褐、黑、灰白色沁。造型由内外两环和环间的透雕蟠螭纹组成。外环阴刻两道轮廓线,其间刻云纹。内环阴刻两道轮廓线,其间刻谷纹、勾连纹。两环之间透雕蟠螭8条,分为四组,两两相缠,曲身卷尾,腹部有一足,螭首刻双目、双角、身躯刻斜线纹。局部残断。
《赏析》:像这样透雕精美的玉器,一直是古玉收藏界收藏的重点。透雕工艺发展到战国和汉代时期达到了顶峰,构图严谨对称,具有剪纸一般的效果,纹饰精美,线条流畅,这与制玉工具的进步有直接的关系。战国时期,铁制工具代替了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具有硬度高不易磨损,可锻打出细薄锐利的砣子,原料易得且成本低等特点,因此从战国时期直到近代制玉工具都是铁制的。
圆涡纹石璧
战国时期礼仪用玉
湖北省荆州市鸡公山墓地出土。
直径12.2、孔径5、厚0.6厘米。
滑石质,青灰色,不透明。扁平体,正圆形,璧厚薄不均,两面浅浮雕圆涡纹。
《赏析》:这种滑石璧主要流行于湖北、湖南等楚国疆域内,应该是具有楚国玉器特点的器物,西汉早期的墓里仍有出土。它的式样很显然是仿谷纹玉璧,是一种玉器替代品,是专为随葬所制作的。 【更多阅读】
2.玉环、玉璜类
绞丝纹玉环
战国中期玉佩饰
湖北省荆州市江陵雨台山墓地出土。
上:外径3.9、内径2.2、厚0.8厘米;
中:外径3.1、内径1.8、厚0.5厘米;
下:外径3.1、内径1.8、厚0.5厘米。
玉质青白色,微透明,有灰白色和橘黄色沁。圆环状,表面阴线雕琢细密的绞丝纹。
《赏析》:所谓“绞丝纹”,形象地说就是用一条细绳子斜向缠绕在玉镯子上,只不过这条绳子循环往复没有尽头。据说这种现象在数学上叫“阿基米德螺线”,亦称“等速螺线”,是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有趣的是,阿基米德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的战国时期,也就是这件绞丝纹玉环制作的时代。
鸡血玛瑙环
战国晚期玛瑙佩饰
湖北省荆州市天星观墓地出土。
均为直径5.5、孔径2.9厘米。
玛瑙质,有白色及鸡血红两种颜色。内缘较厚,外缘较薄,呈刃状。抛光较亮。有断裂痕。
《赏析》:这种内厚外薄的玛瑙环,是与带钩组合使用的束带用具,流行于战国时期,也称“带环”。带环一侧拴系腰带,对应的另一侧扣入带钩的带首,达到束带的目的。鸡血玛瑙是玛瑙中比较珍贵的品种,红色部分似流动的鸡血,出土也比较少。
透雕龙凤虺纹玉璜
战国早期礼仪用玉
湖北省荆州市熊家冢墓地出土。
长13、宽7.2、厚0.6厘米。
玉质青白色,半透明,有红褐、灰白色沁。扁平体,扇形。一端缺失约三分之一,断口被打磨光滑。璜体正中有一穿孔,图案以此为中轴左右对称展开,透雕凤、虺、龙等动物的轮廓。两凤相背而立,作展翅状;虺状如蛇,尾卷如钩;龙作回首状,躯体盘旋如8字形。
《赏析》:这件玉璜有一端缺失,乍一看图案有些混乱,但如果懂得战国玉器构图原则,就很容易理解玉器图案。玉璜属于平衡佩带的玉器,所以纹饰图案结构一定是中轴对称式,也就是说中轴左右的纹饰是一样的。这件玉璜的中轴就是那个圆穿孔(供系绳佩带之用),尽管缺失的那部分永远无法复原了,但我们至少可以根据完整的部分在纸上把缺失的图案画出来。
龙首形玛瑙璜
战国早期礼仪用玉
湖北省荆州市熊家冢墓地出土。
长7.7、宽1、厚1厘米。
玛瑙质,乳白色,半透明,有白斑。利用玛瑙料自然形态琢磨而成。呈半圆弧形。龙首仅具轮廓,吻部和角凸出,尾部较小。顶端有一圆穿孔。
《赏析》:虽然中国人制作和使用玛瑙有5000多年历史,但直到战国和汉代,玛瑙器仍然是珠、管及小型佩饰,既无纹饰,也无容器。这是因为玛瑙虽然坚硬,硬度甚至高过和田玉,但缺乏韧性,它的抗压程度仅为和田玉的四十分之一,古人用原始工具无法进行深入的加工,只能制作一些简单的玛瑙佩饰。 【更多阅读】
3.龙纹、龙凤纹及人龙形玉佩
龙形玉佩
战国早期玉佩饰
湖北省荆州市熊家冢墓地出土。
长13.9、宽2—5.3、厚0.5厘米。
玉质黄绿色,微透明,表面有灰白色沁。扁平体,龙回首,张口,独角,拱身,卷尾。内外缘有阴刻的轮廓线,中间阴刻勾连云纹。角、足、尾阴刻斜线纹。腹中部有一穿孔。
《赏析》:从这件龙形玉佩上可以看出沁色有两种,即表面的灰白色沁和下面的褐色沁,也可以理解为前者是较重的沁,而后者是较轻的沁。凡呈灰白色沁者(或曰鸡骨白),其玉质物理结构(如密度和硬度)已发生改变;而褐色沁者,只是玉色有变化(或为铁元素所致),物理结构并未改变。
龙形玉佩
战国中期玉佩饰
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凤凰山墓地出土。
长13、宽1、厚0.8厘米。
玉质青白色,表面有黑色沁。圆雕成龙形,龙张口,椭圆眼,长吻,独角,拱身,扬尾。龙身细长,浅浮雕细密的绞丝纹,背上有一长方形钮,钮上有一圆穿孔。
《赏析》:黑色沁常见于南方古墓出土的玉器上,尤以楚墓为多。玉器的玉质一般较好,玉器收藏界称之为“水坑沁”,可能与埋藏环境潮湿有关,具体形成机理尚不清楚。
神人操龙形玉佩
战国中期玉佩饰
湖北省荆州市院墙湾墓地出土。
长7.2、宽3.4、厚0.4厘米。
玉质黄白色,半透明,有黑褐色沁。扁平体,雕成龙形。二龙相对,龙昂首,张口,圆眼,独角,拱身,卷尾。二龙用吻部托起一璧。下面龙身中间站立一神人,神人两手抓住龙身,头部顶起玉璧。龙背各托起一只神鸟。龙身阴刻卷云纹、鱼鳞纹。神鸟圆眼,勾喙,翘尾站立在龙身上。神鸟身上饰鱼鳞纹。龙及神鸟的尾部都阴刻线纹。璧中间饰綯索纹。神人阴刻眼睛、鼻子、嘴巴及网格纹服饰。
《赏析》:荆州楚墓中出土的神人与龙形象的玉器,是最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器物,这种纹饰还常见于漆器(包括漆棺)和纺织品。虽然目前对这类纹饰的具体含义尚不清楚,但它却是楚玉的一个特征,对于判断传世的战国时期神人与龙共体玉器的文化归属是有意义的。 【更多阅读】
4. 玉琮、玉剑首类
玉琮
战国时期玉用具
湖北省荆州市紫荆砖瓦厂墓地出土。
边长5.9、孔径4.6、高2.1、厚0.8厘米。
玉质黄白色,微透明,有灰褐色及黄色条状纹理。俯视呈方形体,外方内圆,无射部。光素无纹。
《赏析》:此器名为玉琮,实则非标准玉琮,仅外观形似而已。玉琮在战国时期基本绝迹,标准式样的玉琮极少见,说明它已经退出玉礼器的行列。这件玉器的玉料杂质多,不纯净,并非好料。从中间钻孔痕迹来看,可能是一件半成品,也可能是作为用具的嵌插器。
龙首玉带钩
战国时期实用玉器
湖北省荆州市鸡公山墓地出土。
长5.8、宽1、厚0.9厘米。
玉质黄白色,微透明,有褐色沁。钩首为龙首形,钩腹扁长,钩钮呈长方形。
《赏析》:这种式样的玉带钩传世品很多,亦有很多仿品。鉴定时要注意:1、钩首与钩身相连的凹槽处要有一定宽度,至少可以容下钩环的厚度;2、钩钮要有一定的高度,至少可以容下皮带的宽度。
谷纹玉剑首
战国时期玉剑饰
湖北省荆州市江陵砖瓦厂楚墓出土。
直径7、厚2.2厘米。
玉质灰白色,不透明。圆柱体,正面外缘有一周阴刻的轮廓线,中间有两圈阴刻的弦纹将纹饰分为两区,内区阴刻四朵卷云纹,中间有阴刻的网格纹。外区饰谷纹。背面饰一周阴刻的勾连云纹。边缘略残损。
《赏析》:此器背面应有穿孔或环槽,以便嵌插固定剑柄,但奇怪的是此器并没有穿孔或环槽,因此,如何将剑首固定于剑柄上就有可探讨之处,或许是用粘合的方式,或许是半成品,还未来得及做穿孔或环槽。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