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缺失,亦存在机遇
2013-11-13 11:45:32 何妍婷
--艺术改变中国之武汉
武汉,作为中国中部城市重要的艺术舞台,一批接着一批从此走出来的艺术家活跃在国内外的舞台上。但其强大的艺术创作力量却无法弥补艺术生态链的空缺,导致大批艺术人才外流,武汉的艺术地位被逐渐边缘化。在结束不久的香港蘇富比40周年夜拍上,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以近1.81亿港元成交,刷新亚洲当代艺术的拍卖最高纪录。这不仅让曾梵志成为焦点,武汉的艺术地位亦再次凸显。
近年,随着武汉政府对文化艺术的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艺术人士回到武汉投身于艺术产业的发展中。武汉的城市性格在艺术方面有哪些影响?随着武汉在艺术方面的输出与变迁,给武汉这座城市带来怎样的影响?在武汉艺术生态尚在完善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怎样的机遇?
拥有80年美术教育优良历史和艺术人才辈出的武汉,却始终因为缺乏完整且具有活力的艺术生态而与活跃的艺术市场无缘。除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步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艺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外,武汉的私立美术馆或画廊没有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和集群,力量比较单薄。在武汉伫立了近80载的武汉荣宝斋见证了武汉的艺术风云变迁,是本土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道砥。
对于目前武汉艺术生态的现状,冀少峰说道:“有人愿意花几百万去澳门豪赌一把,却不愿意投资一件艺术品,这与一个城市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味息息相关。画廊在武汉发展的前景很难,城市不大,收藏家去艺术家工作室买画就要比在画廊优惠的多,这种现象就导致了一级市场很难形成。”不过,这种缺失恰好是那些一直驻扎、留守或长期关注、热爱武汉这片艺术故土的专业人士的巨大机遇。
作为《美术文献》杂志创办者之一刘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武汉缺少专业的画廊、博览会;没有类似北京的798艺术区、宋庄、草场地以及上海的M50等艺术家聚集地或创意园区;也没有类似北京今日美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等具有活力和自主的民营当代艺术馆。“这是我们当年创建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的重要原因和考量。2005年,我们曾经考虑迁址北京,但很快就打消了念头。”。
2013年7月31日,备受瞩目的武汉创意天地正式拉开序幕。创意天地由武汉光谷联合集团开发运营,致力于打造以艺术原创为轴心,赋予美术馆和艺术家工作室两大核心功能空间。光谷联合集团董事长黄立平和创意天地主创设计师李全武作为海归,对武汉有着同样的故土情怀,“希望能够借助这个项目为武汉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使得文化艺术的资源能够更有效地组织起来”。
黄立平和李全武作为同一代的武汉人,有着相似的背景。他们成长于贫弱、贫困、封闭的年代,因为各种历史原因的影响,怀揣着梦想和对现实的不满,而苦闷催生了一种忧患意识和诗人情怀,“我们都向往艺术”。当他们出国对其他的名城都府做了一次切身的巡礼后,当这一批艺术家在西方的艺坛里占据重要的位置后,回身一望,发现养育自己的土地还封闭在一个非常局限的境况里时,深感不平,“内心深处发出一种呼唤”。“其实黄总可以在加拿大生活,我在纽约也已经成家立业,安身立命”,李全武说道。黄立平一直希望能够在都市的发展里寻找他所要求的空间,而李全武一直觉得文化创意是武汉急缺的,在共同情感的呼唤下,两人一拍即合,“有时候长达七、八个小时的交流,是一种由衷的倾诉和对城市的一种期盼”。 在接受雅昌艺术网专访时,李全武激动地说道,“武汉创意天地是我们共同的承诺,也是对武汉信念的承诺,所以我们俩都没有言退。走到中年的我们有这个能力和机缘去实现少年时代怀揣的梦想。”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