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访】曾小俊:当代水墨的“玩物”志

2013-11-14 14:55:53 潘慧敏

艺术家曾小俊

(图片来源:香港蘇富比艺术空间)

  导言:近日,香港蘇富比艺术空间举办了一场“丝緖──曾小俊当代水墨展”,曾小俊于1954年在北京出生,1981年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毕业,研习中西作画方法,受班主任袁运甫老师及袁运生老师影响尤深。其后移居美国,在波士顿工作了十四年,综览彼邦中国古物、古画浩瀚典藏,并于1997年返回中国。笔下之奇木秀石,是自然的表征、想象的化身、传统的延伸。观者可从画中肌理感受主体的动脉与灵魂,与自然融为一体。曾小俊不仅是一位扎根北京的艺术家,同时还是学者及收藏家,他精鉴古典家俱,善藏赏石清玩,亦嗜家俱制作,所鉴赏、收藏、创作之艺术,流露文人雅逸气质。

  重归故里,常年生活在北京的曾小俊,借着蔓藤、连枝、奇树与木制艺术品中展露的肌理形态,探索一千三百年来中国文人传统藴藏的精粹。他以其当代文人的锐利眼光,以及运用革新的艺术语言,诠释传统画作中具代表性及源远悠长的作画题材。雅昌艺术网通过对曾小俊进行了专访,了解他的水墨创作和收藏之间的关系,以及收藏对其创作的影响。

  创作中的“人文精神”

  雅昌艺术网华南站:您的作品中蕴含着一种文人精神,可以谈一下您的艺术特色及创作理念吗?

  曾小俊:文人精神是一种很笼统的概念,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环境和氛围已不存在。讲到文人精神,得说明文人精神的渊源。是以何种方式体现在绘画上的,五代及北宋早期是水墨画的最高峰,体现出画家心灵与哲学上特有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必须排除两种人造的文明,第一,神话;第二,宗教。如西方文明,人与自然之间隔着上帝或神,当人和自然不隔着人造的文明,像范宽的《谿山行旅图》,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画家与大自然的那种接近,通过画家的视角感受到大自然的震撼。范宽是职业画家,每一件作品都是创作一两年时间,而苏东坡、米芾所倡导的包含了诗书画的文人精神,以及后来的赵孟頫、倪瓒是因为政治上的失意,在外族统治下,为了抒发情绪通过简洁的笔法与构图方式表现他们当下的愤世嫉俗的精神世界。一种逃避或遁世的精神表达。  

  这是相对于宋早期写实主义画派而言的。我欣赏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但我更喜欢北宋那种和大自然的真实对话,用一两年时间,画成一幅大山水画的严谨态度。最近我的画作树的系列都是试图与自然,从微观的角度探索与交流。

  雅昌艺术网华南站: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绘画的?可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的艺术创作之路?

  曾小俊:我自小喜欢看连环画,也画一些小人书上的刀枪剑戟和各种历史人物。渐渐爱上了绘画,周围一帮孩子都画画儿,后来有机会去美院附中学素描。我是第一届中央工艺美院的学生,大学在壁画系(当时叫做“特艺系”,特种工艺)学的是壁画专业,壁画、图案都是传统的工艺,我觉得挺好。初学绘画技巧时较为重视规矩法度,等掌握了基本而具体的法度之后,就追求不同的融会贯通,创作风格转而多变,可比年轻到中年的变化。并不断追求返璞归真,归于平淡素朴,宛如进入老年,一种枯淡、孤寂的境界。这种创作历程需要终身的修养与磨炼,不断提高眼睛的审美能力。我认为智慧成熟是生命的最高点。《周易》中有剥、复两卦,所谓 “剥尽复至”表现了最衰败之处就是生命复发萌生之处的道理。在某种程度上枯淡之美体现了生命的循环往复、永无止境。枯杨可以生华,衰败只是通过无限生命中的一个阶段。我从枯木中看到了春意,蓬勃的艺术生命能在葱茏中获得,也可从枯槁中求得,甚至,从枯槁中得到的更微妙、更有意趣,更能够体现出生命的无奈与倔强。石枯则美,树槁则秀。枯槁,蕴育了中国艺术美学,中国美学是一种生命美学,它不以辨析外在知识为法则,而是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重视内心的体验与超越。

  雅昌艺术网华南站:您一直强调文人精神,您觉得在当下该如何看待和传承这一水墨画的精粹?

  曾小俊:西方绘画的要领是两点:一是结构,指形式;二是色彩,表现人的情感。过去认为中国传统不重视色彩,我所理解,一种色就能表达,无需众色。中国水墨绘画重视的是大自然的力量与结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情感并非被绚烂的色彩迷惑,都表现在一棵树、一块石头的线条上,如倪瓒的《六君子图》,树与石并非像西方风景画中的点缀物,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的线条都是个人情感的集中表达。水墨画是追求心灵与自然一致的象征性表达,这种精神上的传承是永恒的。

曾小俊在工作室中创作

(图片来源:香港蘇富比艺术空间)

曾小俊作品

(图片来源:香港蘇富比艺术空间)

  个人创作与市场无关

  雅昌艺术网华南站:当时的美国是否有中国画家的生存空间,当时中国当代水墨画在国内的发展空间又是怎样的?

  曾小俊:其实不是环境的问题,还是个人认识问题。你要自己认识到了,你就能静心创作,与外界无关。美国商品社会更厉害,艺术家哪有活路啊?中国机会多。还是个人的认识问题。其实开始画画时就知道这个道理,创作出能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才是关键,但是要做到却很难,还在不断努力追求的过程中。水墨画无论古代还是当代都是中国艺术的主流。

  雅昌艺术网华南站:在1997年,您回到中国,您为什么选择回到中国?从1997年至今,作为见证者及经历者,您觉得国内当代水墨家的生存空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尤其是近年,当代水墨越来越受到关注,也越来也受到市场的认可。

  曾小俊:当时母亲年事已高,所以决定回国陪伴老人家。在我看来,水墨画至始至终都是我的最满意的对艺术的表达方式,与市场无关,受关注以及市场的认可是因为经过百年来艺术家对水墨画的探索与认识,当代水墨画家都逐渐到了一个日益成熟的阶段。

  雅昌艺术网华南站:这次在香港蘇富比艺术空间的展览,是在怎样的机缘下促成的?您如何看待与苏富比展销会合作?

  曾小俊:我做事以开心为主,和蘇富比工作的朋友之间长时间的相互了解,对中国艺术共同的热爱以及欣赏彼此的工作态度促成了这次展览。对于展销会这样的方式,我认为这种形式很好,在一个聚会形式的场合上,能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于此,轻松的聊聊与此有关的话题,亦能结交到更多有着共同爱好及喜欢我画作的新朋友。与拍卖会仓促、冷漠的环境相比,我更喜欢这种方式。

曾小俊收藏品

(图片来源:香港蘇富比艺术空间)

  艺术家的“玩物”志

  雅昌艺术网华南站:您除了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一位收藏家。您的个人收藏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从什么时候开始,您接触到这些方面?又是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下,您开始收藏的?

  曾小俊:我喜欢收藏与自然有关的东西或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有赏石、奇木、文房、明式家具,是从审美角度去选择,纯属个人爱好。大学就开始收藏,那时收藏皮影、剪纸、刺绣。我在美国办的第一个收藏展览的主题是民间艺术,在十三个博物馆巡回展出。大学的时候手头拮据,只能买剪纸、皮影、刺绣,后来慢慢能够买好一点儿的东西,但是认识也比较浅。通过几十年的收藏经历,水平才逐渐提高,都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雅昌艺术网华南站:您在美国生活的经历,对您的艺术创作及收藏带来哪些影响?

  曾小俊:美国博物馆里可以看到世界不同文明的艺术品,和中国艺术放在一起,更清楚的看到中国文明与其他民族的异处。水墨画是在世界众多文明中对自然独特的一种表达方式。这些经历都对我的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雅昌艺术网华南站:您的收藏与创作之间相互有影响吗?收藏与艺术创作是怎样的关系?

  曾小俊:古人强调观看的造境与渗透,所谓“耳濡目染”。譬如枯木顽石是一个媒介,置于案头,抬眼即见,最易接触。自然界的神奇结构映现其中。从微观角度,枯木顽石是一个缩小的宇宙,充满生机。从“眼”的角度来说,艺术家的价值,正是以独特的视角将世人眼中的“无用之材”化腐朽为神奇,造就成为不朽的艺术品。长时间心无旁骛地凝视一件枯木或石头,会发现其中千变万化的线条,蕴含的张力与能量。蟠结虬曲的外形苍老古拙,具有丰富的内在美,充满生命力。收藏、鉴赏的过程就是与古人“对话”的过程,保持一颗如古人般的清净之心,从而释放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压力。通过古人之眼对自然、宇宙及日常事物的观察是我收藏及鉴赏的核心,也是培养眼力和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以恒久不变的艺术之美净化心灵,应对瞬息万变的环境,而不至随波逐流。

  收藏是发现美,绘画是创造美,你创作的东西被别人收藏。但若你收藏很差的东西,那么你自己创作的东西也不可能好,在历史上是留不住的。所以说都是一个品位问题。现在艺术里面掺的信息太多。从历史来看,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人的“品”的问题,光有“时代烙印”也是枉然,因为时代很快会过去,这个时代喜欢的东西下个时代未必接受,但是永恒的东西还是美的和有品位的东西。商业的操作不能决定一个艺术品的价值,你只能把它变成一件商品而已。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44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44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