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墨的世界化与参照性
2013-11-17 09:44:24 未知
--“自由的尺度”当代水墨市场观察之一
11月16日下午,由雅昌艺术网、太和艺术空间携手主办,贾廷峰策划、范迪安担任学术主持的“自由的尺度(第四回)——中国当代水墨走向巴塞尔”大型水墨展在太和艺术空间举办新闻发布会。本届展览作为巴塞尔沙滩艺术节期间最大的平行展将于12月2日至12月25日在太和艺术空间美国分支机构——迈阿密尼娜•托瑞斯艺术画廊展出,本次展览邀请了水墨界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参展,参加展览的有王秋人、田黎明、王川、王冬龄、仇德树、谷文达、郭桢、郝世明、何玮明、侯珊瑚、昆仑子、蓝正辉、老圃、刘进安、刘新惠、衲子、邱振中、沈勤、沈沁、唐承华、王非、一了、张浩、张新建、赵浥、朱岚(排名不分先后)二十六位中国当代知名的水墨艺术家,展出作品六十余幅,是中国当代水墨在美国首次大规模亮相,成为中国当代水墨走向国际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中国水墨发展至今,尺度和规则千年未易,个人感觉和笔墨形态却是随时而变。如何在水墨尺度和创作自由中找到属于个人最契合的那个点显得尤为重要。这个点可以是纵向不断延伸的,也可以是横向不断丰富的。中国水墨的这一尺度特性,形成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至少在今天,它依然有生命力,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当代艺术的各种资讯、各种新鲜的媒介的共享情景下,我们更有条件吸收多种营养让它更活泼起来。“通过本次展览,我们希望中国当代水墨能给世界文明带来一些参照,在被认识的过程中,互相汲取养分,而不再处于一味地被输入状态。”贾廷峰说。
正如范迪安先生所说,受邀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都是在水墨艺术探索和创新上具有鲜明个性并且富有才华的人物,他们的作品从不同的维度展现了水墨艺术的当代发展。他们深切地感受着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以一种新的人文情怀关注现实,超越了传统的艺术主题和题材,使水墨艺术和其他媒介的艺术一样,指向当代的生活和人的精神变迁,敏锐地表达自己对于外部世界的思考和体验。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多种视角和感受的直接性,反映了水墨艺术积极参与社会文化重构的当代性。本次展览题为“自由的尺度”,意在提示艺术家们从自我的真实感受出发的艺术立场和在水墨这种媒介中谋求纯粹精神的文化理想。实际上,在传统的水墨观念中,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通过“笔墨”实现人与物质世界在精神层面的融合,彰显心灵的自由,就是一种重要的遗产。在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面前,中国艺术家重新激活了水墨艺术的这个本质,既直面现实,反映时代的变迁,又通过笔墨的自由抒发,建立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把中国水墨艺术介绍给国际公众特别是西方公众,是一件富有探险精神的工作。西方许多著名博物馆里陈列着古典形态的中国水墨作品,他们可能固化了西方公众对中国绘画的理解。而类于这样的展览,组织者的努力旨在向西方公众介绍中国水墨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生机和活力,也期待展览开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范迪安先生在本次展览的前言中写道,“在新观念的驱使下,中国水墨艺术的形式风格前所未有地超越了传统经验的局限。艺术家们在运用敏感的中国(宣)纸、单纯的墨(色)和书写性的笔(线)时,导入了现代和当代的艺术状态与视觉经验,也就是强化了水墨媒介和表现方式的独特性,甚至将水墨的语言推向极致。他们在作品的结构和造型上并不谋求与客观世界的对应,而是内在地建构自己对于世界的独特理解,敞明自己的精神诉求,在笔线墨痕的节奏与韵律中充满生命力量和感性。这种在绘画过程中完全开敞的意识状态,都堪比西方的抽象绘画和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但是,水墨艺术运用几乎纯一性的墨,既能呈现出充满微妙变化的氤氲气息,又极具强烈的视觉形式张力,使之更具备在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穿行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