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张恩利:大隐隐于市

2013-11-18 17:16:04 沈奕

目前价格:★★☆☆☆
市场潜力:★★★★☆
装 饰 性:★★★★☆
收藏热度:★★★☆☆
文化价值:★★★☆☆

白灯泡

  当代艺术在现在显然已经成了一个很模糊的词,有人因为它膨胀的市场趋之若鹜,也有人对这种充满泡沫的概念嗤之以鼻。

  在很久以前,美国抽象艺术家马克•罗斯科就意识到这个时代已经和过不不同了,艺术不再是条孤独的路。它因为有了艺廊、收藏家、评论家的加入而显得格外热闹。却也正因如此,艺术家似乎显得更加孤独,他们迫切地需要一方寂静的空间,扎根、生长,并抱着一种一定能找到的希望活下去。

  所以我们看到当有人趋于诱惑不断复制着主流市场上的成功时,有人扯出一堆若有似无的理论装裱作品时。却还有那么一些人,始终保持着冷峻的态度,纯粹坚持着自己认为意思的东西。张恩利就是其中一个吧!

Bar

  1965年出生于吉林的张恩利,现在工作生活都在上海。和早期《Bar》那种狂乱直接的作品不同。2000年以后,他开始画各种日常之物,而一画就是十余年。无论是生锈的水龙头,还是斑驳的墙壁,都被他用反复描绘现实中简单事物的方式一一呈现。这种手法,一方面削弱了绘画内容的多样性和形式上的限定,另一面又显示出绘画语言本身的各种可能性。就像他绘画时在用色上倾向于北方的浑浊灰调,上色的方法却有南方的轻薄的独特方式,再配上略带中式卡通的夸张笔触。让他的作品都烙上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同时又彰显出浓厚的怀旧气息。好似空无一物的画面经过处理后,比往日熟悉的场景多了一些美感,而空旷的空间被似曾相识的印象填补,因而变得饱和。仿佛让人从看似平平无奇的生活物件中,感染到一种力量。就像在《 拆除的空间 2 》作品中,张恩利将空间作为了存放或是承载情感的容器。拆除的场景恰恰成为记忆的唤起,与之相呼应的情感被转移到这里,让每个人在观赏时都与作品发生了不同的关联。

2011年张恩利在上海美术馆举行个展

  或者简单来说,张恩利的艺术便是用物件来表达对人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感受,然后让物体变得幻象,削弱自身从而变成一种符号。而这时他所表达的记忆因为物体的模糊,使得感受显得浓烈。所以看似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再平常,它们衍生成容器,让某时某地的空气、湿度、气味通通凝结在纸上,用以唤醒感受的再生。自此,张恩利的静物就和普通静物有了区分,更准确来说他所画,是静物的内核、故事、意味以及价值。

  而张恩利也没让自己的画和消费主义扯上关系,对于作品始终保持着种洁净感,反倒使得收藏家们纷纷驻足。一位画廊业人士曾表示:“张恩利就是那种一直不怎么红,突然有一天你才反应过来他红了,但已经没什么机会买到他的作品了,典型的香格纳画廊模式。”确实十年前张恩利个展门可罗雀,而在今天同样是张恩利三个字便可招来名流云集。

拆除的空间

  再反观大多数艺术家想着挤入二级市场时,张恩利仍旧持着冷峻的态度说自己还太年轻。甚至现在的作品根本不进二级市场。淡定的冷调和其清冷的画风如出一辙。其实这位不喜热闹,常年低调避世的艺术家,早在2006年就悄无声息地和世界顶级的英国Hauser & Wirth画廊签了约。更因作为唯一签约的中国艺术家,逐渐被推向了世界级收藏家购买的名单中。

  但看淡市场也好,不多办展览也罢,以张恩利的辩证法来解释就是:“过度的、不适合你的机会,会把你消耗掉。消费的不是物质,是消费人。”这样一位看得明白的艺术家多少有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和其作品一般透露出平静的力量。

  

去雅昌画廊欣赏更多张恩利作品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秦德宝)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