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青州水墨市场:危机下的抱团取暖

2013-11-20 17:02:32 周永亮

--青州水墨市场调查之二

  青州画廊从2000年的30多家,到目前的500多家,“到2016年,将会增加到1000多家。”任何人都不能忽视青州市场的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画廊并不是孤立的,它把更多的政府、银行、企业、市场等资源纳入其中,催生了一个相对单纯的利益共同体。尽管参与其中的人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对艺术有不同的理解,但前提是书画市场继续发展下去。

  其实,如今的这种“团结”从青州市场起步时就种下了种子。在2006年成立书画城之前,青州市画廊大都分散在三四个地方,虽然每个人的眼光、喜好不同,但这些经营者却有着相似的经历和经营理念。青州的画廊经营者大多是从收藏起家,“开始在企事业单位上班的时候,在家里做点收藏,后来退休或辞职后,开始转入画廊。” 这也形成了类似的独特气质,“他们骨子里热爱书画,把画廊作为自己的事业去做,而不仅仅是短暂的商业行为,对书画市场也有一种责任感觉。”

  所谓“患难见真情”,2006年的一次书画市场低谷把青州画廊集结成“青州力量”。“2005年时书画市场比较好,一张画今天拿过来是三千,明天就三千五,下个月就一万,处于一种疯涨、混乱的状态。”青州画廊协会会长左景岳说,2005年新进的画廊特别多,从三十多家画廊膨胀到六十家画廊,都在经营书画,很多古玩店、文化公司都被改成画廊。但2006年画廊受到整个环境的影响,出现低迷的情况,很多画廊手里积压着很多作品,造成人们对艺术品的心理恐慌。

  在当时恶劣的经济形势下,很多画廊单打独斗最终被市场淘汰。而青州画廊则选择了集体突围。“我们先后到北京、上海、南京、西安都去看了一圈,把大家集中起来最好,因此我们就先把艺术城建立起来,同年画廊协会也一并成立。”左景岳说。

  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们心理上的恐惧,而当时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把积压在手中的艺术品尽快交易出去。当时青州市场仅仅局限在山东地区,当地的消费能力已经趋于饱和,所以打开新的消费市场就成为重中之重。恰巧2006年时,在鲁清汶的协调下,青州画廊与河南金帝拍卖公司建立了联系,“为青州书画找到了一个出口。”

  同时,为了解决画廊运营资金短缺的问题,青州画廊以画廊协会的名义开始与银行接触。当时青州市农村商业银行只要“画廊协会担保、三家画廊联保,就能得到最高额度为300万的贷款。”当时虽然每家的金额不大,但对当时的青州画廊来说真是“雪中送炭”,这几年时间农商行对画廊贷款七千万。

  正是青州画廊的团结,才能安然度过2006年间的市场低谷。团结也成为青州区别于其他市场的重要因素。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