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谦:关于2013台北国际艺术后感
2013-11-26 07:47:16 姚谦
这些年来,在这个地球上的许多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博览会了,这也许跟收藏意义的变化有些关系。如果收藏是自己对于生命的过程中理解与追寻具象的印证,那么现在普世的艺术收藏观可能跟这个意义无关,经过媒体的传播和舆论的讨论,艺术收藏已成了新兴投资的新工具。投资者可能不会太眷恋投资物与自己思想的关系,他更多心思放在对象未来的价值。此时世界上大部分博览会之所以兴起,也应该跟收藏意义的改变有些关系吧。打从去年香港博览会将并入巴塞尔博览会的亚洲版图起,这个一直声势浩大的博览会更有着独大于亚洲艺术市场的姿态。回头看看历史攸久的台北博览会却一直不以最大的博览会出列,它却在亚洲博览会群里有着细水长流的姿态。我对于在台北办的艺术博览会总有着一些不同的情感,应该跟台北是家乡有关。
每年参加台北国际艺术不只是在其中流连寻找可能吸引自己的艺术品,偶尔也应主办单位的邀请参加了一些讲座的活动。台北博览会是在70年代台湾经济奇迹的时候,画廊激增、艺术市场活络时成立的。即使在1997年亚洲经济风暴下,亚洲各国博览会相继停办的劣势中,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仍然坚持着发展,这是亚洲艺术博览会历史中最悠久的艺术博览会了。都会发现有些不同,今年也不例外。即使在同一个地点举办,今年显得场地更宽敞、动线更流畅。因为工作的关系,这次我到场的时间比较晚,在开幕的第四天我才到达,人潮也不若以往那么多。这样也好,我可以很悠然地在其中穿梭,见见许多老朋友聊聊天、谈谈近况。当经济好的时候,艺术博览会有一种逛热闹的市场的感觉,而在经济持平或低迷的时候,没见到人潮,但是却可以更仔细地欣赏各画廊带来的作品,反而看了许多打动自己的好作品。不过我们都明白,艺术博览会的发展好与坏,终究脱离不了商业的数值压力。我不了解今年的博览会成交纪录如何,但是始终庆幸在台北这一座城市里有着与别的城市不太一样的艺术气息,台湾的收藏家在收藏艺术上视野较广阔、较能够接受不同文化的艺术。也因为如此,在许多艺术商业风潮转变时侯,都可以看到属于台湾收藏人早已经跨入的足迹。商业平台虽是一件好事,但有时也有不同的影响,当收藏与商业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时,总会影响着进场的收藏家们的思考。碰巧许多博览会都习惯与拍卖季节靠近,前一场拍卖有了甚么样的波动,在博览会中自然有了不小的波动。这一次在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里走动时,仍然发觉了这个影响。过往也是如此,例如前年拍场大红的草间弥生女士作品就充满了去年艺术博览会许多空间。此次可以看到随着当代水墨在拍场噪动,立即出现在今年博览会之中。我说不出来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也许跟我到博览会的心情不同吧!
我总觉得在博览会里可以越过自己的习惯,遇见不熟悉的画廊带着不熟悉的艺术家作品而给自己新的阅读经验,甚至发现了从未遇见却能一次就打动自己的好艺术作品。不知道为什么,这次在博览会中国外的画廊似乎少了,除了日本的艺术家作品以外,不过此次参展的日本艺术家作品中,未成名或新脸孔的艺术家也明显地少了,十分遗憾。记得以往在总能发现一些有着新的艺术能量的新艺术家出现。我能够理解这样的状况,其背后的原因应该是跟过往参与者没有在数字上得到适当的回报有关。不过这次在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中,惊喜的发现了许多主力推广当代艺术质量较高的画廊参加,带来了许多质量非常好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而且并非传统天王们的作品,这是一个新的认识当代艺术开始,当以西方眼中的中国当代艺术近尾声时,这样的作品也是让我们从亚洲角度重新阅读中国当代艺术的时候。
我对于这次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还是赞赏的,至少在一个商业平台上,这是一次浏览起来挺自在的博览会经验。只是我在想: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属于自己长期的目标是甚么?在与全世界那么多博览会的较量里,属于自己的性格又是甚么?特色又是甚么?这似乎还是一个值得去琢磨和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