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改号抟庐

2013-11-26 14:11:13 魏广君

  庚辰年,我将斋号易为“抟庐”。由于“抟”字的繁体与“搏”字极肖,一些朋友骤见之,随口就说:“啊又改,成‘搏庐’了,想再拼搏一把”。我小烦道:“真扯淡,字都没看清,搏个啥。”写成“抟”字,还有人一不小心就给来个“砖庐”。

  “抟”音“团”,有“抟沙为器”一说。又有一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团的意思。我想书法篆刻,绘画……。将这些东西比五谷杂粮。我尚年青,有的是力气,不妨今天揉这“面”,明揉那“面”。但这一道道的面,搞不好的话,随意捡出一道,没准你就将它揉成了更杂的面。比如中国画大致分山水,花鸟,人物等科,再拿山水来看又分青绿,浅绛,水墨,等等。还有书法的真、草、隶、篆与碑和帖麻烦的很吧?其实不麻烦,这就要趁在年青的时候,下狠劲一个个的给揉出一把“面筋”来,那道杂粗粮有多“粗”?下功夫还是有面筋可揉洗出来的。然后,就是看你能揉洗出的是多是少了。有的人揉出的单项“面筋”多,抢着不放,长期食用,没准人会干瘪。有的人揉出的单项“面筋”少了,没准会气馁,扔掉再也捡不起来了,又去揉别的面了,及了,没准忙活到老,也没揉出一大面筋团来。这话说得是“风格”二字,早形成不太好,没风格更不得了。

  有鉴于此,我想不妨按周期来“揉”这道道杂粮,而且道道还要吃下去,消化掉消化不了怎么办?用精美的副食佐餐,比如鱼,鳖、虾、蟹,水果,蔬菜……,此同诗词曲赋,儒、释、道、杂著……要坚持不懈地读或写。“道道”不息,以贯之终生。

  年青的时候尚“博”,我想四十以后就该“专”了。在专中博,是去拓展和强化风格的外延,并去印证中国画内美的东西,印证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说的是不是那回事。

  又要博且专,画中国画不看充溢中国人生存与精神观念的典籍,和杂著光画,我是画不出什么有味道地“画”的。“博”在这是为画做服务生的。

  我抟来抟去,绕来绕去……,不过是任着自己的好奇心,一路看着,干着,晃悠着……也20多年了。现在看看脚下的路,还是那条心目中的“老路”。抬放眼,也看不清有多远……。有个老头在搅和着什么噢!是陈抟先生。

  陈抟先生是内丹大师,又是儒学大师。老百姓都知道他会“腾云驾雾,还知道他的学术思想直接孕育了”北宋五子“,自然和人生的密秘,咱没那资质,还是好好地去干捏把活吧。

  抟沙真的能为器吗?我不清楚,很去想,也没用,只感到费事啊!费事。

  2000年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