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画廊故事】煌杰画廊:十六年的海派艺术情怀

2013-12-06 17:03:43 彭菲

画廊故事之煌杰画廊

  作为2013上海画廊周的前奏,雅昌艺术网邀请几位成功的画廊主,走进他们所创办的画廊,与我们讲述他们的画廊故事,分享从业经验。在上海艺博会期间,我们邀请到煌杰画廊创始人高杰清先生、艺术家苏小松老师走进雅昌艺术网演播厅。煌杰画廊创办于1997年,是上海最早专业推广当代海派书画家的画廊之一。

  时间:2013年11月15日

  地点:煌杰画廊

  主持人:雅昌艺术网华东区负责人李凤

  嘉宾:高杰清:(煌杰画廊创办人),苏小松:(艺术家)

煌杰画廊创始人高杰清

       高杰清:是艺术家们告诉我什么是画廊。

  李凤:高总,煌杰画廊在上海算得上是最早一批的画廊了,您能不能跟我们回忆一下97年的时候,上海的整个画廊业是怎样的?煌杰是怎样的情况下成立的?

  高杰清:其实创办画廊这个行业,对我来讲也不是应该说不是很熟悉,因为我们原先国家没有这个民间创办的画廊,只有像朵云轩、荣宝斋那样的,等于说它是外来的以企业形式存在的方式。上海的画廊起步也很晚。因为改革开放,民间才出现一些有志于艺术品收藏、关注艺术市场的人士,他们开始开了一些画廊。就像以前的巴比松画廊啊、华氏画廊等。我是跟他们差不多时间开的。后来陆续看了一些欧洲的画廊,也通过书籍和媒体的介绍,才知道画廊大概是什么。2000年以前,画廊不多。路边倒是有一些画店,他们什么都做,复制品、艺术衍生品——反正只要能盈利,就这么叫作画廊,大概是一种时髦。

  李凤:那个时候煌杰也是这个状态吗?

  高杰清:我原先是画油画的,我的一些同学去深圳,画一些临摹的作品买卖为生。当时我在酒店工作,看同学那么画画我也挺喜欢,那么就把我的工资买他的油画放着。结果买了后,他说要不卖了?我说不行,临摹的毕竟是一个复制品。后来逐步逐步等于是认识了一些画家,那些画家呢像韩敏、陈佩秋老师、周慧珺老师,等于那些老的画家,在我做画廊的过程中给了我不少的帮助跟引导。

  李凤:在这样的积累下,慢慢就创立了煌杰画廊了吗?

  高杰清:对。

  李凤:我特别好奇,十几年前煌杰画廊它的经营怎么样?也会像现在这样办展吗?也会向大家推荐艺术家吗?

  高杰清:是的。我刚才说了“启蒙”的状态是艺术家正品、复制品都在做。但后来认识了几位老师后,也许他们比较喜欢我,就把我带去了周老师家,也给我介绍了韩敏老师。当时,华山川老师在境外有一些买卖,像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等,他把在那儿的经历和生活告诉了我,让我逐步认识到画廊应该怎样创立与经营。

  李凤:这些年里,煌杰画廊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

  高杰清:我们国内原先那个画的买卖是私下的,大家都到画家家里去,之后朵云轩、友谊商店这些,当时它对艺术家也没有系统的宣传,没有出版、媒体助力,也不会针对艺术家的造诣开设相应的论坛。从1997年到2003年,这六年里我在推韩敏,海派艺术中流淌的精髓,我是很喜欢的。因此,我做了华山川、以及韩敏的作品展,当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认识了好多的厂家。

  画廊首先要有一个画家作为作品的载体,然后还要有藏家,藏家要对艺术作品的认可,进行买卖,画廊才维持得下去。2003年,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人们对艺术、对文化产生了需求。这时候,画廊的认可度高了,老百姓有资本来尝试收藏了。

  李凤:那么,这十年当中又有怎样的振动或者变化?

  高杰清:03年到13年这十年变化很大,因为画廊本身这一块从画廊自身的实力,从一个规模、体量,包括国家的社会资源都在不断扩大。上海画廊,我们一般只能通过和艺术家交流,才能不断建立自己对海派美术史的知识体系,逐渐由刚开始的推某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到现在可以综合地办近现代海派书画的作品展。

  画廊在国外来说是一级市场,拍卖是二级市场。但是我们这边发展得比较晚,拍卖的体量跟人脉社会关系、经济实力都有关。有一些拍卖公司很大一下子飞跃,但画廊的发展并不是很快。除了刚才说的经济和社会的关系,还和藏家有关。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对收藏普遍有观赏、欣赏,也有投资跟投机的一个成分在里面,资本市场看到了艺术品市场逐利跟回报。

艺术家苏小松

       苏小松:其实现代人更需要诗意与宁静。

  李凤:煌杰画廊长久以来一直经营的是书画,尤其海派的书画是它主打的门类,苏老师,您是何时开始跟高总合作的?什么样的情况原因之下促进了你们的合作?而且你们合作的当初您的作品创作的状态是怎样的?

  苏小松:好几年前,我还在做拍卖的时候跟高总认识的。那个时候呢我其实在美术学院毕业好多年了,其实一直在坚持在画画,但是对外推广不是很顺畅,因为画家自己做这件事情很尴尬的。然后认识了高总和他的朋友,大家在一起谈到这件事情,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们都认为,画家应该把精力放在作品上,我们需要一个“懂”画家的画廊,来帮我们做市场推广。虽然只差不多合作了两年,但是这两年里面非常愉快。我觉得画廊在上海我接触得很多,但是像高总这么懂艺术规律和我的话呢非常少。

  李凤:苏老师讲到非常关键的词“懂”,所以高总请问您一下您是怎么解读苏老师的话的?

  高杰清:苏老师是科班出身,他崇尚宋元的风格,自己也专业学习几十年了。从我现在的认知来看,国画是在笔、墨、纸和技巧(笔墨)上传达个人内心世界的载体。苏老师在笔墨这一块非常熟练,只有这样,他才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个境界。境界是传统的符号的气息,是一个艺术家综合修养的体现。

  李凤:苏老师,其实“古意”对现代人来说,它的怡情方式一定与古人不同。我们现在发展那么快速,每天收到大量信息的干扰,这对艺术家个人状态也是一种挑战,您是如何在现代的环境中,去追求您作品中的古意的?

  苏小松:在传统绘画里,中国画家是通过寄情于山水、寄情于树木,寄情于自然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心理的一种感受,这种做法根植于中国艺术家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我们最需要的东西。也许,在很久一段时间后,我们都进入了一个快车道,大家都忙于各种各样的发展,忽略了人心里的感受,我们再把这个带有古意的作品,呈现给大家的时候,有些人会找到一种慰藉,他们会说:“我多年来,就是盼着这个。”因此,才情不同的艺术家,会根据不同的人的气质,将把握非常妙的作品呈现给大家,给大家美的感受。这是要长期花功夫的,个人对传统的理解、对技法的把握,都是缺一不可的。60以后的一大批艺术家,认识到传统对生活的重要性,并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我们虽然没有达到一个最高的高度,但是我们这群人找到了一个出口,我希望今后的艺术家把这块发扬广大。

  李凤:苏老师,除了内心的感召之外,您为了作品,做了哪些积累,才能够帮助您通过作品能够表达出自然的古意?

  苏小松:在艺术上,你只能偏重一方,西方或东方。中国画是代表东方很大一个门类,中国对传统的喜好,体现在内心的渴求。在文学、哲学、宗教方面,都有很多体现。那么把它的古意表达得非常酣暢淋漓,其实考验着艺术家的综合素质。我觉得我们还差很多,需要在以后很多的时间里,不断加以修炼和滋养自己,自己达到一个境界,才能给观众、给读者分享中国画中植入民族血液里的古意,这是一种精神享受。

  李凤:谢谢苏老师和我们分享其作品的创作心得。高总,苏老师刚刚开始合作的时候,这个市场对苏老师的作品是怎样的一个反映?

  高杰清:今年,我们为苏老师做展览,已经是合作以来的第三次了。现在人的生活节奏比较快,他会需求相对于比较静的状态,苏老师作品里头就有这样的气氛、这样的气息,给人家一个安静的空间,捕捉对诗意、对文化、对名山大川的向往。因此,好多藏家都慕名而来。画廊也因藏家的支持,增加了做展览的信心。

  李凤:两年里,喜欢苏老师的作品的藏家,这个数量上有明显的变化吗?

  高杰清: 我觉得是以百来计算吧。

  李凤:藏家的职业有哪些分布呢?

  高杰清:收藏要有经济实力,喜欢不一定能收藏,因为他没有这个经济实力。如果是说一个群体来讲,我觉得有这个经济实力的前提下能收藏的群体那是很广泛的,喜欢晓松老师作品的藏家是很多的。因为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有,可能我觉得银行领域的多一点吧。

  李凤:喜欢一类作品的人,他一定内心会有一个共性,喜欢苏老师作品的人,背后会有哪些共性吗?

  高杰清:收藏看两点,一块是资本,一块是本身的艺术绘画。在后者,所谓“共性”,就是说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对精神层面追求,对艺术的一个追求,它本身是一个生活的品质,是人人向往的方向。所以煌杰画廊做传统的海派的书画也是这样的。现在,很多人崇尚欧洲的奢侈品,并不是说他们没有文化,品牌同样有几百年的历史在里面,但是我们看到表面的价格。我相信,等心一静下来,很多人也会崇尚东方文化。就像画廊经营的艺术品,现在条件好了,大家会对传统文化关注得越来越多。

       苏小松:有别于西方创作的激情,中国画家是理性的艺术创作。

  李凤:苏老师,您觉得在这么多的作品中,有几幅是您心里面特别钟爱?哪几部作品,您在创作的时候背后是有情感的故事呢?

  苏小松:中国画家属于理性的艺术创作,它不同于欧洲的激情的,也不像搞音乐需要激情来刺激。所以中国画基本上它还是顺着源流,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件六屏的荷花,它呈现出的效果,是一个“大雅”,我采用了唐朝、南唐时候宫殿的画法。是全部是画满的,后来明清的时候很少见这种风韵、也很少见这种形制,所以把它老的东西翻出来反而显得更加的中国。这个是一个比较在宋元绘画里面是一个别调,我把它特别拿出来呈现给大家开一个头,让大家觉得传统里面有很多好的东西,关键是你的挖掘,可以挖掘到很好很好的,为今天的社会所用。

  另一幅作品,是效仿宋代宫廷里隔开宫殿的屏风,当时,宫殿很大,需要很多屏风把它隔开。这种形制就是当初的那种形制,它独立成篇,拼起来也是一种大的作品,这种作品的好处在于能大能小,但是对艺术家来说是一个挑战,等于是你每一个局部也要非常漂亮,也要非常连贯,放在一起又是一个大篇。对艺术家、对学生来说,大家想做好传统画,这也是一个启迪。还有一张作品,我们之前去山东做展览时也去了。它呈现出来的东西非常厚重,表达的是纯粹那个宋代郭熙的风格。我这边,山水人物花鸟都能画一点,所以它里面的那种人物也能够表达得很充分。在这张画里面能够体现我这段时间的水平。

  李凤:苏老师,在您的规划中,下一个阶段,会往哪个方向深入研究?

  苏小松:我觉得中国的艺术家其实也是在“颠覆”,只是这种“颠覆”是润物细无声的,不是很激烈的,会慢慢在变。其实每个画家随时随地一直在变,这张画一定颠覆前面一张画,但是它有统一的脉络。我还是要不断提高眼力,把自己的作品画得更精致。我现在要做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也许未来,我眼睛也不好了,体能也不好了,但那个时候,你可以呈现出来另外一种很老辣的东西也说不定。现在我只求画得更好。

  李凤:高总,您从一个经营者的角度来说,之后对苏老师,有哪些推广计划?

  高杰清:主要看晓松老师一个生活、绘画技巧、以及综合文化的积累。从市场角度说,我们很看好苏老师的为人,以及他的艺术追求,之后,我也会考虑,怎么就把他的作品推广得更用心、力度更大、传播的地方更远,有条件的话我们把传统的跟当代结合的那个书画推向欧洲、推向西方,这个我才觉得是一个根本,我想,中国传统的一个书画能在全球占很大的一席之地。

  李凤:这些美好的愿望,在未来,一定都有机会实现的。

  高杰清:我们在等时机。

  李凤:谢谢两位作客我们的“画廊故事”,分享那么多有趣的经历和深刻的感受。

  高杰清:谢谢。

  苏小松:谢谢。

(责任编辑:彭菲)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