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以策展之眼 审视品牌艺术展

2013-12-09 10:42:24 杨棵

  作为一名艺术从业者,难免爱带着看艺术展览的眼光来打量那些时尚展览。上海当代艺术馆《迪奥精神》开展后,笔者曾接连两次前往该馆,但热情观众在馆外排起长长的等候看展的队伍让我望而却步。第三次去的时候,终于进入馆内,亲眼目睹了《迪奥精神》。而我并未由于吃了一顿饕餮的审美大餐感到快乐与满足,相反,却在一脸困惑地走出展厅后,掏出手机打电话给朋友:“难道这就是迪奥吗?!”

  一旦屏蔽掉品牌的光环,单从文化内涵和美学角度来看,我觉得《迪奥精神》并不能算是一场让人难忘的艺术展览。

  形散神散的策展

  首先来说说展览策划。策展应该犹如一片美文,要做到叙事分明、条理清晰、主题突出、过渡自然、有张有弛。对于一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奢侈品牌来说,可以说的东西当然很多。但当一堆精彩但驳杂的内容一股脑地扔到观众面前时,你顿时明白,展览并未经过仔细的梳理。

  展览整整有十大版块,每个版块大致为如下内容:

  “迪奥风格”回顾了迪奥的历史,1947年迪奥举办首场高级订制发布会,“新风貌”诞生;“粉装红裹”讲述迪奥先生喜欢使用粉色和红色;“巴黎风情”表明迪奥是个专为巴黎女性生活所需而进行服装设计和制作的品牌;“迪奥花园”阐述了迪奥设计灵感的一个源头:花园;“迪奥高级订制工坊”介绍了迪奥高级订制的情况;“迪奥与艺术家”诉说迪奥先生非常喜欢艺术,曾以设计向几位大名鼎鼎的现代主义艺术家致敬;“迪奥与中国艺术家”罗列了迪奥历年来邀请中国艺术家进行创作的作品;“凡尔赛:特里亚农宫”追溯品牌的另一个灵感之源:凡尔赛宫所代表的法式精神;“迪奥之星”报告了迪奥与一系列上流名媛、电影明星的深厚关系;最后,“迪奥真我”则回到迪奥订制的话题:晚会服装,尤其是金色系晚会服装是迪奥的设计强项。

  林林总总十大版块,并列着一堆零乱分散的话题,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想说得太多,又没有取舍和主次,于是让人更加困惑于:迪奥精神到底是什么?

  与语无伦次的策展相对应的,还有《迪奥精神》的现场布展。从布展的设计“语言”来看,尽管现场呈现了诸多奢华设计,但独独缺乏能体现迪奥法式精神的代表性元素,这使展览的设计形式和展品内容之间有种脱节。

  而本人眼里较为严重的败笔来自于展厅的墙面,高高的实体墙面令整个展厅显得闷堵,墙面上贴着大幅迪奥广告,由于打印效果模糊不清,其视觉效果与现场所呈现的精美衣饰形成了不和谐的反差。

  其它问题还包括空间分割过于拥挤、没有节奏感、每个空间之间的关联度不够、每个空间的设计过于繁复、陈列品与背景之间的美学关系处理不够理想等等,都令人感到遗憾。这些问题都暴露出前期策展的考虑欠缺,从而影响了展厅布局的表现。

  品牌艺术展之比较

  由此,不禁想起前年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举办的另一个奢侈品牌的展览《文化香奈儿》。与《迪奥精神》相比,《文化香奈儿》的主题呈现显得清晰而有说服力。

  “传奇的源起 Origin”: 香奈儿幼年在孤儿院度过,修道院美学对于她的设计所产生的影响。“抽象的精粹 Abstraction”:香奈儿与先锋艺术家们的交往,为她的设计注入充满现代感的各种元素。“隐藏的奢华 Invisibility”:香奈儿的设计十分强调内在的考究和优雅。“自由的追求 Liberty”: 香奈儿从男性衣柜里获取灵感,推进女性解放。“幻境的灵感 Imaginary”:异国的文化与风情也是香奈儿的重要灵感来源。

  可以发现,这五个版块的叙述都围绕着“设计”展开,呈现了一个具有文化思考的设计者风貌。从幼年一直持续到晚年,香奈儿的文化思考随着生活经验增长而显得更为深刻、丰富和自由。

  在布展方面,《文化香奈儿》分上下两个楼层,当高级亚克力的透明外壳将几百件余件珍贵展品,包括画作、素描、影像、雕塑、手稿、珍贵艺术品、珍本文献、服装设计、香水与高级珠宝如艺术品般一一展示出来,整个展厅看上去既通透又疏朗有致,同时,这种展览的空间处理方式,也巧妙地与上海当代艺术馆的玻璃外墙形成设计语言上的一种呼应。

  经典品牌的时代困惑

  在我看来,《迪奥精神》所呈现的一系列问题,反映了迪奥这个品牌在现时所面临的困惑。如果说,香奈儿的品牌形象代表着渴望自由、男女平等,讨厌身体束缚的现代女性,那么迪奥则代表着欧美传统观念里的女性极致之美,这种美意味着回归历史,充分强调男女的差异。

  香奈儿的缔造者是出身微贱,在孤儿院长大,做过卖唱女的交际花COCO小姐,而迪奥的设计师则是一位具有职业尊严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巴黎男裁缝。两者性别和身份的差异,不但决定了品牌的基本内涵,也昭示了品牌的未来。

  尽管迪奥在五十年代的服装已经那么简洁,但它们看上去就好像十八世纪宫廷贵妇的内衣,与这种服装相匹配的身体,早已适应了紧身衣,在漫长的岁月积淀下,成就出一幅丰臀肥乳,腰肢纤细的图景。本质上,“迪奥精神”所追求的,是一种精英意识,一种养尊处优的生活,与这种生活相对应的,是战后五十至六十年代那种物质丰沛的美好年代。

  时代脚步走到今日,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男女差异越来越小,虽然不清楚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但此谓大势所趋。女人们若穿着香奈儿的小套装,行动自如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还蛮OK,若要穿上迪奥的大摆裙,就会显得不那么实用了——事实上,为西方女子设计的服装、鞋子、饰品乃至香氛,并不一定真正适合亚洲女子。追慕十八世纪凡尔赛的法式优雅的“迪奥精神”,转移到今日,也应该是女性的自尊自信自强和自律了吧。

  旧瓶新酒的“艺术作品”

  与每个奢侈品牌一样,迪奥特辟出两个空间,专门讲述迪奥与艺术的缘分。

  展览资料里这样介绍:“多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也以他们自我的艺术语境诠释‘迪奥精神’, 严培明、曾梵志、张洹以迪奥先生本人的肖像作为灵感源泉。曾梵志为大师创造出一幅生动的肖像;张洹的作品则将大师从眼底迸发出的喜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严培明选择红色向大师致敬;张书笺则专注于大师的双手,因为所有创作都从那里诞生;林天苗以黄金丝线雕塑表达对迪奥设计的推崇;刘建华寓情于物,巨大的缝衣针突出了迪奥高级订制工坊精工细作,而真我香水瓶装置作品则以璀璨姿态歌颂女性之美;郑国谷以金色的雕塑形式表现了所有的迪奥香水系列;邱志杰选择用影像装置让科克多(Cocteau)名句在中国名胜古迹背景上出现;而颜磊则以他的作品再现了一九六二年经典镜头下的玛丽莲·梦露 (Marilyn Monroe) 身穿迪奥小黑裙的摄人魅力。”

  可能这么说会略显“伤众”,但我真觉着这个事情有点儿不对劲。上面提到的都是些拥有鲜明个人风格的著名艺术家。比如,无论是严培明的单色调、大笔触,还是曾梵志标志性的、有点神经质的绘画性,两者都充满了表现主义的精神特质。当这种表现主义的形式与某一类内容相遇,比如严培明过去经常描绘的****,或者他最近画的孤儿,又比如曾梵志那些带着面具的人像,当形式与内容得到统一,艺术中的诚意会立即凝聚为一种感染力,打动受众的内心。

  而当这种艺术语言以“旧瓶装新酒”的姿态欢天喜地去为资本增光添彩时,当艺术家们对奢侈品牌表现得那么亲密无间时,那些作品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那种打动观众内心的感染力,而仅仅演变为品牌对自我形象进行文化提升的道具,或是给艺术家带去更多国际影响与营销渠道的借力。

  于是我们就更能明白,生为这个时代的人,要抵抗这种“资本文化攻势”,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生为这个时代的人,要时刻保持清醒,过一种独立、自由、不趋附的生活又是多么不易。

(责任编辑:龚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