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张友宪:“虑”了当代 笔墨方是永久的“力”

2013-12-09 18:19:28 郭雯

  当代精神是什么?一个坚持多年传统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如何通过水墨表现当代性?传统笔墨在现代的生存能力如何?张友宪回答:“我不懂当代,只管画画,因为我喜欢它。”

  “八十年代,由于我们的不自信,在国际的舞台上一直寻求我们自己文化的身份。九十年代的艺术进入困惑和反思。进入新世纪以后,实践已经向我们表明了,这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土壤里面完全有可能生长出来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文化的现代文化。现在水墨画和其他领域在发生这样一种现象,我们要创造自己的现代文化,建构我们自己的现代文化,就要立足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

  “作为中国画的艺术家,要把握宇宙中最根本的东西”。张友宪说。

  然而什么是最根本的?

  张友宪将之归结为“力”。他解释道:“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正因为有了万有引力,才能让我们所在的地球运动起来,并且孕育出生命。”因此他在绘画中非常注重“笔力”,通过中国画特有的水墨语言表现宇宙万物变化的根本。

  他对于老舍于1947年发表在上海《大公报》上关于中国画的观点极为推崇,老舍认为“失去了笔力便是失去了中国画的特点”。而老舍关于力的理解,有三个层次。“一个是力量,力量不够,太弱会一无所有。第二个是力是入目三分,但只是入木三分而没有变化,不能潇洒流动,所有要有变化潇洒流动的感觉。第三是内敛,不仅外露,还要内敛,不能只放不收。所以不能仅仅是莽力。就像我们看到星球,看起来的各个星球之间是隔离开的,其实有内在的力在互相作用。就像我们看到生命一样,不是外在的,而是有内在品质。”

  而通过笔墨所表现出来的“力”,实际是自然力、生命力、情感力的表现,是世间万物精、气、神的高度集中。

  如何方能在绘画中表现笔墨的“力”?

  张友宪认识到书法用笔才能表现“力”。东晋顾恺之是张友宪特别推崇的人物画家,其精湛的高古游丝描成为中国古代人物画最先成熟的用笔。而他最著名的理论是首次提出“以形写神”,即最早称画为“写”。张友宪在他的《二乾书屋笔谈》中提到:“在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论的影响下,‘写’在中国历代画家的实践中,由人物逐步渗透到山水和花鸟领域,且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直至超越视觉层面,从而与‘气’相融合。”

  为了练好书法,1992年张友宪开始拜访书坛名家,并放下架子,到书法班里听课,每天坚持与书法专业同学一起晚自习,欢迎书法专业的同学教他。“花了大约三个多学期的时间,几乎与那一届书法班同学同了一回学。”

  以书入画,让张友宪在把握笔墨线条时更加游刃有余,让画面获得更强大的“气”,从而进入精神层面的探索,其作品的尺幅也越来越大。皮道坚指出张友宪画芭蕉实际是一种内心体验,是对自然的感悟,是写生,更是写意,他的画里面有博大强悍的力量和气势。亚明也曾称赞:“神气,逸气、怒气兼而有之。”

  张友宪这种绘画注重情感的表达直接来源于刘海粟的影响。刘海粟认为“艺术就是自我生命的表现,是我们人格的表现。艺术的表白就是艺术家生命的表白。”因此,张友宪画芭蕉其实已经不再是以芭蕉为对象,而是画人。殷双喜说:“张友宪的作品看起来题材是画芭蕉,但是我个人觉得他已经把芭蕉题材消减了,从花卉变成了森林,从把玩的东西变成了现代的壁画型的张力的感觉。”

  皮道坚认为,张友宪的作品中巨幅尺寸构图所传达出的博大、壮美的气势,恰恰是整个时代的精神。中华文化的复兴不是经济上的复兴,不是国力的强盛,是一种真正的复兴,而中国的当代艺术处在一个很新的时期,张友宪的绘画提供了一个案例或者标本。

  作为一个教育者,他秉承刘海粟及其上海美专的教学精神,并在南京艺术学院的教学中发扬光大。作为一个艺术家,他以一颗包容的心,在古今中外的艺术中汲取精华。他认为艺术应该“发乎性情”,追求内在的生命力和灵魂。在这个人人都想成功的时代,艺术以及被掺杂了很多因素,而张友宪一直坚守着他自己的阵地,他认为任何事都要遵从它自己的规律发展。

  如他所言,艺术之路发展的动因最基本、也最纯粹:只是喜欢。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