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古方: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二)

2013-12-10 08:52:45 古方

--浅析古代的玉佩饰

  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玉佩是佩饰中的第一大类,也是现在最为流行的装饰物。他们的配饰不仅仅限于头部和颈部,而是在腕部、腰部的配饰成为流行。这些配饰主要有各种动物形佩、花果佩等象生型佩、人物型佩及其它玉佩、玉玦,等等。

  玉玦最初是作为耳环来装饰,商代玉玦呈片状,尺寸一般在5至10厘米,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光素的,环窄;另一种为龙形玦,作蟠龙型(图1),首尾相向,龙张口露齿,背饰扉棱,龙身饰勾撤云雷纹,俗称“假阳文”,线条转角方硬,图案化风格强烈。殷商安阳妇好墓出土的玉玦,除圆环形带缺缝外,有将环形演化成兽纹的。

玉佩饰

图1、商代龙形玉玦

  西周玉玦仍作片状,肉部明显宽于商代,中孔较小,并出现椭圆形块。玦身多为光素,部分以斜刀刻出龙纹、云纹、凤鸟纹等(图2),纹饰与商代相比有简化趋势。龙形玦很少,且多无脊齿。

玉佩饰

图2、西周凤鸟纹玉玦

  春秋、战国玉玦数量最多,形体较小,一般直径在2至5厘米。玦体作扁片状,普遍饰有纹饰,素面的很少。纹饰主要是当时流行的细密风格的蟠螭纹、蟠虺纹。用双钩阴线或宽阴线隐起加发丝线方式饰纹。动物形玦简化成阴线刻交尾双龙、双兽纹玦,少数精品在两端透雕兽首形象。这时期常见的玉玦样式有两种,一种是沿用新石器时代的样式,作扁平体形,大多数没有纹饰,也有的雕琢龙纹、卷云纹、勾连纹或缺口部作双龙首。河南光山县黄国国君孟夫妇合葬墓出土两件雕刻简化夔龙纹的玉玦,琢磨非常光滑,是春秋时期的代表作。另一种玦的造型为圆柱体状或鼓形,表面装饰弦纹、兽面纹等,是当时所特有的玉玦样式(图3)。

玉佩饰

图3、春秋柱状玉玦

  战国以后, 玉玦不再流行。汉代玉玦已经极少,风格沿袭战国,小玦不及战国时精致。此时出现了一些较大的玦,直径在10厘米以上,应是佩玉或符节器。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时,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共争天下,项羽邀刘邦聚会于鸿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范增设计要杀掉刘邦,他用佩带的玉玦再三向项羽示意(取决断之意),要他下令杀刘邦。但项羽却优柔寡断,不忍心下手,结果使得刘邦脱身逃回,积蓄力量,最后击败项羽,夺得天下。笔者据此推断,汉代的玉玦习俗已经与前朝有了很大不同,耳饰玉玦已经被玉环耳饰或者是一种呈两端粗、中间细的腰鼓形器,称作“耳珰”代替。玉玦型制逐渐变大,主要用作佩玉。

  宋以后出现仿古玉玦,主要仿春秋战国造型,但纹饰多不合古制,玦体比战国厚重。

  明、清两代伪古玉玦,纹饰处理和雕刻刀法亦很难达到战国时自然流畅、锋利健劲的效果,往往徒具古形,缺乏古意。

  早期的瑗是由臂环发展而来,多作扁形圆环状,器身呈方形断面或长方形、梯形断面,这种造型戴在手臂上并不舒服,故后来发展为管形圆环状,器身断面呈圆形、椭圆形或半圆形,戴在手臂上就舒服了。殷商安阳妇好墓也出土了各种形式的玉瑗,第一种器形较长宽,外廓中间部位有一凸棱。第二种是外廓中间凹下,两边凸起成凹弧形。第三种是内缘凸起的有唇瑗,形似碗托,清朝乾隆皇帝做了几件玉碗托,就是这种形式的。第四种是将有唇瑗外缘板块体雕镂成花纹。战国玉瑗纹饰渐多,纹饰以谷纹和云纹为多(图4)。也有变化成一条首尾相接的龙形或变化成筒形的。

玉佩饰

图4、战国云纹玉瑗

  玉镯也是装饰腕部的饰品。由早期的臂环和瑗发展而来。由于人们装饰观念及服饰制度的变化,已经不在适合在臂部做一些装饰,玉镯主要装饰在腕部。因“蚩尤环”的传说,人们认为玉镯也有辟邪及护身功能,将镯身视作龙的象征,认为佩戴玉镯有如龙体缠身(图5),保护华夏子孙,这也符合中华民族感情。到后来,由于玉镯是成双出现,也有了双双对对、团圆、保护、紧密相联之意。唐代有镶金玉镯,发展至宋代玉镯呈圆环形,内平外圆,光素无纹,明清玉镯多见装饰,如联珠纹、绳索纹、竹节纹等。

玉佩饰

图5、良渚文化“蚩尤环”

玉佩饰

图6、唐代镶金玉镯

  玉韘至汉代逐渐演变成一种佩饰,俗称“鸡心佩”。 韘形玉佩失去了原有的实用功能,成为两汉佩饰玉的主要形式。西汉韘形玉佩为扁平体,器形主体似韘而加以变化,略近椭圆形,上端中部出尖,下端圆弧,中间穿一大圆孔,一面稍凹,一面微拱,器身上常用阴线刻划流云、勾云、卷云纹等。器身两侧(有的是一侧或上方)往往透雕出附加装饰,或为变形凤鸟纹,或为龙纹,或为螭纹,或为卷云纹,姿态不一(图7)。西汉早期玉佩中部韘形较短矮,两侧微鼓;中期更鼓,圆孔较大;晚期韘形细长,圆孔变小。东汉韘形玉佩有的如扇形,长椭圆孔,器廓外环绕双螭、凤纹和云纹,也有器内外集螭、虎,熊纹饰于一体的。西晋韘形玉佩在主体上部琢一长方形穿孔,主体两侧透雕对称的龙纹,主体上细刻有兽面纹和卷云纹。东晋韘形玉佩主体中间穿大椭圆孔,旁侧对角上透雕互相顾盼的双螭纹,皆回首弯躯作穿云状,形态类同于汉螭,但刻划不如汉螭细致。宋代始出现仿汉的韘形玉佩,但在一些细节处加以变化,如产生出二叉螭角、四叉螭尾等。

玉佩饰

图7、西汉韘形玉佩

  牌形玉佩是所有玉佩饰中最常用到的配饰,一般多呈长方形,稍厚,为明、清两代流行的一种坠饰,形状多为矩形、圆形、椭圆形。牌顶上有孔可以穿带。又称“牌子”或“别子”。

  牌子早在宋代代已经出现,形式多样,大多不做边框,镂空技法运用广泛。到元代则多做有边框,联珠纹边框连珠粗大厚实,内部纹饰往往高于边框,透雕深琢,层次分明,器表有钻砣痕。

  牌子在到明朝时发展到高峰,明代牌形玉佩比前代的牌形玉佩稍厚,多呈长方形,器体较小,用浅地隐起的技术来突出主要纹饰,四周留有较窄的边框。佩面上的纹饰,出现了一批描绘文人山水及诗文词句的画面。较为流行的是,在佩饰的正面雕琢摹仿当时名画家沈周、文征明等人的山水画;佩的背面则镌刻着诗句或印款,确有一种高雅脱俗的韵味。也有器面饰龙、螭、鸟纹的。明代苏州工匠陆子刚善制玉牌,且技艺高超,无人可比,因后世仿制者众多,遂得“子刚牌”之名。明代子刚牌常见的形制上首多为透空的云头、龙头、花卉、螭虎、蝙蝠等。牌子一面刻画、一面刻字并镌名款,画与字均属明代吴门画派中文征明的风格,所画题材习用人物山水、亭台楼阁及花卉等;纹饰与文字一般用阳纹雕琢,地子浅而光平,纹饰细腻秀雅。明后期一直到清代一直都有大量的“子刚”或“子冈”款玉牌仿品出现。

  牌形玉佩发展到清代,尺寸较明代加大,造型一般呈委角椭圆状或方形,图案琢磨细致规整,几乎无一草率之处。花蕊、叶脉以及虫鸟的须翅,均刻划得清晰可见,抛光精工,常呈现出一种极佳的温润细腻而又柔和的油脂光泽(图8)。

玉佩饰

图8、清代玉牌

  清代中后期,牌形佩日益厚重粗笨,不但边框宽阔,而且上端的附加纹饰也更加复杂凌乱,有时佩的下端还增添了一些小型的装饰。图案图案的文化画色彩淡化,“八宝吉祥”、“老人拜石”、“婴戏图”等吉祥意义图案和“武松打虎”、“苏武牧羊”等故事性题材流行,文字主要刻戏文、吉语。器表雕琢细腻,平滑光洁,边框加宽。除传统造型的牌形佩外,还有其它造型的玉佩,如工字形牌、方形牌、菱形牌等。总体来讲,清代晚期的牌形玉佩制作多粗糙不精,大不如前。

【相关阅读】

古方: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一)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