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张玉坤:文化遗产保护应以国家为主民间为辅

2013-12-10 09:02:37 未知

  目前国内对有些建筑遗产的利用存在“不够”和“不当”两方面问题。“不够”,就是将建筑遗产进行“冻结式保护”,没有考虑使用,使其陷入“维修——空置——衰败——再维修”的怪圈;“不当”则表现为一些热门景点被过度利用,只为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有的古村古城古镇在商业化的运作过程中,让原住民倾巢搬迁,只留下一堆空壳的“死”建筑;更有甚者,有的建筑被盖上了城市建设中“没用包袱”的帽子,消失在推土机之下。对于如何灵活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筑遗产,如何更好的引导民间力量加入建筑遗产的的保护当中等问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张玉坤教授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记者:建筑遗产如何避免陷入“冻结式保护”的怪圈?如何灵活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筑遗产?

  张玉坤:文物古建筑可以利用。关键问题是怎么利用,完全把文物古建筑封闭起来的做法不对,这样它的价值就得不到发挥,应主动让文物古建融入当代社会,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现在有些地方做的比较封闭,把文物古建筑完全看起来了,这只能算是保护措施之一。

  但对于文物来说,首先一个前提应是保护,然后才是利用,我倒不赞成过度开发的行为。开发也应分是怎么样的开发,是开发它的文化价值,还是开发它的经济价值。我觉得合理的开发应是研究文物古建的文化价值,不要做经济开发,包括那种大规模的在文化遗产方面的旅游开发。出现这种对文化遗产和文物古建筑大规模旅游开发的现象主要由我们的经济目标导向所致,这一目标致使大家都去开发旅游项目,把我们的遗产地或者文物古建变成一个赚钱的对象。从根源上讲,这样的目标设定本身就存在问题。对于文化遗产或者文物古建来说,首要的工作应是保护,然后再讨论怎么发挥其文化价值,而不是奔着一个既定的经济目标去做开发。

  记者:古村落的文化和商业价值正日渐被人们重视,各地开发商把旅游引入古村落成为所谓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普遍选择,为了便于旅游开发,有些村子让原住民倾巢搬迁,只留下一堆空壳的“死”建筑。 对于古村落的“空巢化”现象,您如何看待?

  张玉坤:如果说没有原来的老百姓住在里面了,那么古村落也就变死了,古村落还不像一般的文物或者遗迹,文物和遗址遗迹和活生生的人没有太大的牵涉。但古村落就不同了,这是人生活的地方,从严格意义上说,古村落还不是文物,也不能完全作为一般的所谓的物质文化遗产来看待。因是古村落,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还在延续,人还在村落里面生活,那么人的文化还在,农耕文化也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像保护某些古建对象如无人的古建筑那样去保护,把老百姓迁出去整修好了以后再做旅游点,然后去赚钱,这种所谓的保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我倒觉得像另一种形式的“冻结式保护”。有人居住的古村落是活的东西,人一走这个古村落就死了,也就没有活力了,再怎么去开发它,也不是传统村落意义上的价值挖掘。

  记者:如何更好的引导民间力量加入建筑遗产的的保护当中?同时又如何避免走样?

  张玉坤:我觉得在建筑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可以引进民间力量,但同时国家又不能太依赖民间的力量。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二者之间政体不同,所有制形式也不同,与西方国家完全可以依靠民间力量来保护有些建筑遗产不同,中国在文物建筑遗产保护方面的责任,还不能完全落到民间,应该主动由政府承担起来,把它作为政府财政方面一项必要的开支,应有专项资金用于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如果民间有力量来支持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我们当然欢迎。当然,对于民间的支持,比如说民间捐助,应制定相关规则,明确各自的权益,不要因为出钱了,就可以随便指使保护工作,然后把文化遗产保护搞得变了样儿。我认为,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是以国家为主,以民间为辅。

(责任编辑:周梦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