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石溪谷:什么是“传统”?

2013-12-10 10:36:51 未知

  传统,本质上是一套训练人类精神的方法。它以对人类精神的深入研究为核心,构建出了一套对“心性”认知及训炼的体系。具体包含了﹕一,对人类精神的理解。二,求证这个理解的方法。三,将这种理解运用到生活各个方面。它不是宗教,也非哲学。它是一门实用的、拓展人类心灵的手段。这套精神训练的方法通常也被视为“道统”。

  对人类精神的理解,是通过对人类精神活动的观察与总结来完成的。包含了如下内容﹕一,人类的精神是无限的。二,人类的精神活动是生生不息的。

  求证它的方法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

  理论的部分是﹕在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精神时,就会发现它“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专业训练的术语称其为“空”。但这“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能够“觉知”。它觉知着“万物色像,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大海高山。在专业的词汇里,将其形象地比喻成“芥子纳须弥”。这就是我们的精神的实相。我把它称为“精神的无限性”。

  人类精神活动的“生生不息”指的是,我们的精神活动永远处在运动之中,永不停息。它们无时无刻地升起、落下,又升起、又落下,有如滔滔江水、“逝者如斯”。这一“运动”的过程贯穿于我们的整个生命,分分秒秒地更新着它的面貌。如果我们不再“专注”于这些精神活动的具体表象,从整体来观察它们。我们就会发现这一不断更新的运动过程永无止境。当我们被喜怒哀乐的情绪所控制时,我们应清醒地知道它们并不会长久。以精神的“无限性”来看,人类所有的精神活动都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它们有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一个新的精神现象才被我们觉知到,就又被其他的所替换、淹没,如此之循环往复,变幻无穷。

  这两种精神的特性古语里称其为“心性”。对它们的求证,我们也可以通过深入到人类精神世界的“潜意识”层面,来实践与检验。深入的方法是“禅定”。

  “禅定”分为﹕训练专注力和观察人类的精神世界两个部分,通常两者同时进行。训练专注力的方法有很多,一般采用的是“数息”(从一到十地默数出息或入息)和“观息”(观察呼吸在人中上方的轻重、粗细、冷暖、涩滑)。通过这样的方法,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平静,不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进而能够观察到自己精神活动极端微细之层面的变化,并与其分离,这时我们就会觉察到﹕它们此起彼伏、生灭不断(“生生不息”)。此时,如果我们继续观察精神之活动,就不会发现精神本来的面貌。我们应该反过来研究这些活动的出处,它们又是从何而来?这个“何”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精神层面?这个精神层面又是什么样子?(“若从析境。此即不会本源。应当反观观心。此观心者。从何而生。”智顗大师(538—597)《六妙法门》之“次第相生六妙门”)。通过对这个层面的观察分析,我们就能发现自己精神本来的样子——它什么都不是,超越了所有的精神活动与现象。它是无限的。

  在我们认识到精神的这两个特性之后,我们也就理解了自己精神世界的“原理”(无限性)与“运作规律”(生生不息)。并以此来看待和处理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所有精神活动与现象,就是上文中所说的第三点“将这种理解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为什么会说这样的精神训练之方法不是“宗教”?因为这套精神训练法研究的对象是精神自身,它试图发现精神最本质的原理与运作规律,而对人类精神世界里的某一种精神活动及精神现象不再予以追究。在原理与运作规律面前,人类精神世界里的所有精神活动都是“平等”和“无差别”的。和“宗教”不同,它不是对精神世界里某一种精神活动的强化与统一。而“对精神世界里某一种精神活动的强化与统一”正是一般宗教采用的精神训练之方法。“宗”有统领、主宰之意。借助外在的力量来统领和主宰人类的精神世界,就是宗教所要达到的目的。它通过一些“专注”之手段﹕祈祷、念诵、赞唱、冥想、思维及推理,来不断地加强某一种精神活动的力量。使其最终达到主宰人类所有精神活动和整个精神世界的效果。“宗教”不是对精神自身的研究,更不会总结出这些精神活动的原理与运作规律。同样,“哲学”的研究对象也不是人类精神的本身,它是人类运用逻辑、推理等精神活动产生出的一些结果,在本质上并没有超出精神活动的范畴。由此,无论“宗教”还是“哲学”,它们都没有识本还源。

  为什么会说“传统”是一门实用的、拓展人类心灵的手段?

  第一,它通过对精神的“无限”性的理解,能够将精神世界里的所有精神活动及现象“平等”视之。不再追逐它们的生灭起伏,脱离了它们的困扰,以此获得了超越人类内在世界里一切精神活动的可能。它使人们不再“专注”于这些活动的本身,而是“了知”了这个精神世界整体的性质。这一认识与手段,为人类对自己的认知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

  第二,对人类精神活动“生生不息”的洞察,使它与“无限”性互为钳锤,让人类内在世界里的精神活动无处可逃,安抚归顺。修行上的专业词汇叫“降服”。正因为我们洞察到精神活动的不稳定性,所以,当一种精神现象来临之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使这种精神活动不再有力量、不再肆意妄为。这样,我们的内心将始终保持住自己本来的面目,并因此而得以平衡和平静。使我们能够为自己的精神活动做主,不再受它们的控制,这在修行上被称为“归本位”。

  对精神活动之“生生不息”的洞察,能让我们在境界来临之时,把“正念(生生不息)”一提,了知到这些活动的不稳定及不可能长久,它们自然就会垂头丧气。这一方法可以比做“扫堂腿”。然后,用“无限”性再“当头一棒”,任何境界刹那间偃旗息鼓、灰飞烟灭。人们的内心顿然清凉。这,就是这套精神训练法的实用性。它使人们能够有效地控制住自己的内在精神活动,不为境界所摇动,始终成为自己内外世界的真正主人。陆九渊的“收拾精神,自做主宰”讲的就是这层意思。

  “道统”与“传统”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它们都是“心性”精神训练法的代名词。“道”是从精神训练的方法与过程来讲,“传”是从心心相印、以心印心的角度来讲。“统”有“统领”和“一以贯之”的意思。人类精神的“无限”与“生生不息”这两大特性,相辅相成。因为“无限”,所以能“生生不息”﹔因为“生生不息”,所以“无限”。这两大特性其实是一不是二,故称其为“统”。

  另外,内在世界的任何精神活动都与外在世界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也可以视为一“统”。人类清理好了自己的内在世界,也势必会清理好他们的外部环境,这也可以看成是一“统”。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对“传统”及其“心性”精神训练法的重新认知,可以使我们拨开浑淆视听的历史迷雾,“厚其所厚,而薄其所薄”,走向自见,自修,自行,自成的正途。通过“心性”的精神训练之方法,使我们达到对自己内在世界的清醒认识,由里达外,这就是“传统”。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