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013西泠秋拍:汪士慎《簌簌香梅》图赏析

2013-12-10 11:17:39 未知

2013西泠秋拍 汪士慎 簌簌香梅 水墨纸本 立轴 134×41.5cm

  2013西泠秋拍 汪士慎 簌簌香梅 水墨纸本 立轴 134×41.5cm

  寒墨梅花是汪士慎为之执著一生的题材,流寓扬州后,他和狠多落寂的文人一样,心存高远,却境况堪忧,无奈下过起了画梅乞米的生活。汪士慎在扬州与金农、高翔、马氏兄弟等过从甚密,他们的交游常以访古寻幽为主,扬州城外有处梅花岭,湖山佳趣,景致绝美,自然成了他们“师法自然”的好去处。汪士慎在扬州的住处也栽遍了梅树,日与此花为友。直至五十余岁时他一目已盲,仍不輟笔,且刻下了一方“尚留一目著花梢”的闲章。汪士慎痴梅若此, 他笔下的梅花自然清妙绰约,风神俱足。

  《簌簌香梅》图上共题诗两首,诗末记有年月,“最爱寒多最得阳”诗写于康熙五十九年的农历九月底,此时汪士慎携妻小初到扬州,时已年过而立,正处于他人生的转折期, 他早年在家乡安徽富溪的经历几不可考,我们只知道他科场失利,似乎又徒生变故,所以迁往扬州以谋生计。而这首诗并非出自汪士慎的胸臆,是他借用元末诗人高啟的梅花九首之一。半月之后的十五月夜,夜已深至三更,汪士慎与好友们在扬州明月楼相聚,席间汪士慎又在画中增题一首七言绝句,此次是他自己的新作,与他在存致堂的梅花册页上所题相同。仅半月间,汪士慎先后题诗两首,可见此图必是他的得意之作。题诗采写八分书,好友厉鶚曾作《汪巢林八分书歌》诗赞汪士慎的书法,“腕悬仍似蚕头篆,笔磔稍存隼尾波”,这样的评价是狠高的,汪书蕴汉碑古风,结体平整稳健,行笔厚重,有穆如端庄的庙堂之气。这与他过眼的碑刻精良不无关係,好友褚千峰是山西的碑版商人,所著《金石经眼录》就是由汪士慎作跋的。他也曾同金农、高翔一起研习《西岳华山庙碑》与《武梁祠画像石刻铭》,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带有金石之气的汪书面貌。汪士慎不仅能书能画,更能诗,马氏兄弟和当时扬州的名士结成了邗江吟社,汪士慎、金农、华喦、厉鶚等都是吟社中人。汪士慎的诗格平近感人,有《巢林集》行世, 这本诗集在好友的资助下,费时六年终于付梓印行,共收录近五百首诗篇。图上鈐“勤斋”印,这正是他早年的号,汪士慎能治印,好友金农的多方名印皆出自他之手,格调颇高。可以说汪士慎是诗书画印四家齐绝,我们在这张早年精品《簌簌香梅》图中都可以窥见。

  图中南北两枝摇曳生发,俯仰有致。画梅有官梅与野梅之分,此图所画应是清绝之处的野梅,天真自然,毫无造作之感。实则画梅的妙处在于能得偃仰之姿,含出尘之意,观此《簌簌香梅》图,长枝疏朗,短干错密,交织处花繁累累,分梢处萼蕊疏疏,聚散得当,照应有序。这就是所谓的疏可走马,密不容针,与墨梅行家宋代华光和尚所论的“多而不繁,少而不亏”当属一脉。汪士慎在此处的布干出枝狠有章法,难得的是第二首诗的位置经营,仿佛早在下笔之前便已成竹在胸,即兴添诗并未影响整体的构图,反而诗画相得益彰,增添意趣。华光之后,南宋扬补之创出墨笔圈梅的方法,即所谓圈花法,后世纷纷效此。以画梅见称的还有元人王冕,他笔下犹有神助,创出了白花头画法,破蕊之法等梅花技法。八怪之中大多画梅,虽各有千秋,但所用之法大抵由此化出。汪士慎画梅花同样吸收了前人的精要,而又独运机杼,圈花笔力顿挫适宜,停而不滞,一气呵成。新枝梢头露出笔锋,须上点英,立觉生机灵动,枝头梅花的姿态各殊,或含笑盈枝,或待谢落英,虽不著顏色,亦不事烘染,少用皴擦,但淡墨渴笔间隐隐似有冷香来,是其早年的代表风格。

  相较于疏枝,画史记载汪士慎此类千花万蕊式的梅花更得称誉。他曾在诗中直抒自己的画梅心得,“纵横铁骨扬补之,繁华瘦干王元章,又姿各得岁寒性,写人乃擅元人长,顾我终年心响慕,墨浮古砚含冷香,晴窗拂几试縑素,挥毫放胆追王扬。横枝大干走龙虯,万蕊千花心手狂。”汪士慎参懂了前人遗法,敢以王扬为宗,深得其中三昧。此幅《簌簌香梅》既是他水墨梅花的典型样式,又是汪士慎极为珍惜的作品,所以他在完成之后又携至明月楼会友,继而作新诗再题画上。汪士慎在扬州虽然经济上捉襟见肘,迫于生计不得已鬻画于肆,但此梅花图显然既非应酬之作,又非用以出售,确是难得的集梅花、书法与诗作印章于一堂的汪氏精品。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龚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