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画廊角色的初步转型
2013-12-19 11:34:46 彭菲
--上海画廊周观察之四
12月,沪上画廊相继开启了年末的展览攻势。《安静的房间-梁玥个展》、《“心眼•何曦”何曦摄影展》、《“无尽当代”艺术家联展》、《“非古成今”艺术联展》等近百个展览陆续在沪拉开帷幕。有别于美术馆式的隆重排场,大多画廊在开幕日当天,并不举办开幕式,也无主办方或策展人发言,仅用作品吸引观众驻足。在低调的谋生法则中,沪上画廊在选址、定位画廊风格、推广艺术家上,都孕育出鲜明的观念。它们似乎找到了一条属于魔都的一级市场平衡术。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上海画廊业的发展已近二十年。随着画廊经营的逐渐成熟,画廊在艺术市场的角色定位也进入了转型阶段。
在2013上海画廊周开幕仪式上,雅昌艺术网总经理朱文轶阐述了他对一级市场的思考,他说道:“如今,如果完全按照西方艺术市场的路径,来规划国内的画廊的发展,一级市场一定胎死在市场体系中。因此,画廊应将重点转移,主要面向中间阶层的消费群,关注他们的需求、他们的品画和购买习惯。”他认为,若不以中间阶层的新藏家为导向,国内一级市场历来追求的青年艺术家“孵化器”功能,将是一场“唐吉诃德”的行为。
原曲画廊董事长彭小苓也曾发表相似观点。她回忆起09年的金融危机时说:“更多本土藏家代替老外,进入收藏圈。不过他们对艺术的认识与国外藏家相比还有一些距离,品味也大不相同。”在她看来,花时间培育国内的藏家,是原曲画廊的要务之一。
据彭小苓介绍,为培育有品味的藏家,由她推荐的艺术家,首先要有传统的学院背景。“即使当代艺术作品很多不循规蹈矩,有人认为学院会束缚艺术家的创作。但我认为,这个理论在中国还不成立。”彭小苓解释道,“另外,艺术家本身要热爱艺术,他并不是浮躁的、随波逐流的。其次,他的作品中,要有一些新鲜的观念,并依托扎实的技术表达出它的观念。”
彭小苓以独家代理5年的画家韩巨良为例,称其是“不问市场,只顾画画的”艺术家。据她介绍,韩巨良的作品《前进》,每一根“火车头”的线条都需先用铅笔勾勒,然后用油画笔,一点一点地蘸取黑色颜料,再一层层描绘上去。“每一根线条,要描三层。这样的画家,他的产量肯定有限。如果要做个展,我们只有等着他完成。”彭小苓并不干涉艺术家的产出。她认为好画廊需要“养”,“养”出艺术家的市场价值、“养”出品味好、消费忠诚度高的藏家。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