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连云港丹霞村汉墓出朱砂 棺木2000多年不腐

2013-12-21 15:16:12 宋杰 王瑞

 棺材的表面还有一层花纹

棺材的表面还有一层花纹

  12月16日上午,连云港市博物馆接到丹霞村一村民反映,在云台街道丹霞村发现一座疑似古墓,考古人员随即赶到现场进行调查。经初步判断,该疑似古墓为西汉时期的墓葬。12月19日,古墓现场挖掘工作正式启动,墓葬中并未出土铜镜、五铢钱等汉墓常见随葬品。目前,备受各界关注的丹霞村汉墓已清理完毕。

  丹霞村汉墓清理完毕 除墓主骨骸外无随葬品

  现场位于丹霞村一处居民区,据村民刘先生讲是在挖井的过程中发现的,墓葬的外椁及顶板的一部分已经显露出来,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市博物馆迅速向省市文物部门汇报了情况并制定了相应保护措施,在获得文物部门批准后,有序组织了清理工作。

  该墓为西汉时期的小型竖穴土坑木椁墓。墓室建在岩体上,分为南北两个椁室,中间以30厘米厚的自然岩体作隔梁,分别葬有一棺,头向均为正东方向。北部的棺体较残破,盖板已腐朽塌陷。南部的棺椁保存完好,两棺内除了墓主骨骸外均无任何随葬品。

  考古人员发现,这次发掘的丹霞村汉墓虽然没有像其他汉墓那样,发掘出铜镜和宝剑之类的文物,但从棺椁保存状况来看,该古墓没有被盗掘过,没有想象中的文物也是正常现象。

  据了解,该地区在汉代属于海上一处较大岛屿,历史上也曾发现过一些汉墓。

  出土朱砂氧化变色 墓主身份尚未确定

  记者在汉墓发掘现场看见,棺木基本完好,厚度均匀,基本在20厘米左右,表面呈现灰褐色,棺内呈现深红色而且还有一定的光泽,在棺材的表面还有一层花纹,花纹非常细致,看起来像是经过精雕细琢刻画过的。

  附近很多村民都见证了开棺的过程,丹霞村一位村民说:“有尸骨和泥土,其他的看不清楚。”

  据介绍,根据现场发掘,发现一些人骨和朱砂,见光以后,朱砂的颜色就慢慢变淡了。朱砂又名丹砂,简称“丹”,是一种红色的天然矿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汞。

  朱砂用于墓葬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晚期的墓葬中,至汉代,朱砂用于墓葬的风俗已是十分普遍,但将朱砂撒在墓中作何用途,至今仍众说纷纭。

  据传说,在中国古代朱砂可以起到尸体防腐作用,另一说可以改变风水不佳的地势。此外,古人认为,红色的朱砂代表着富贵,“红得发紫”、“满门朱紫”便由此而来。在墓中抛撒朱砂,也可能与民间信仰有关。

  此外,考古人员还表示,“从竖井深埋的葬式来看,这个墓葬是有级别的。普通人家不可能用这种葬法,而且是在山体里挖一个槽子,工程量很大。棺材内外都是红漆,一般人家不可能葬得起。”

  本地出土汉墓有两大特征 青膏泥回填、楸木制棺椁

  虽然这次发掘的丹霞村古墓没有出土文物来判断墓葬年代,但对于考古人员来说,连云港出土的汉墓都具有一些共性。考古人员对古墓进行发掘,出现青膏泥的墓葬一般都是汉墓。

  据介绍,青膏泥又称“五花土”或“回填土”,是由土、沙、石、米汤等材料混合而成。凝固后质地坚硬,考古人员手中的凿子只能在它表面留下一个小圆点。这层青膏泥起到防盗、防霉、防腐烂等作用。汉代之后,这种墓葬工艺就不用了,所以发掘过程中挖到了“五花土”,基本就可以断定为汉代墓葬。

  此外,汉墓能保留至今,棺椁所使用的楸木功不可没。丹霞村至今还有“楸木遇水千年不腐”的说法。汉代时,在云台山地区楸木是非常丰富的一种林业资源,1994年丹霞村发掘的汉墓,其主棺是用整块楸树掏空制成,其体量可想而知。汉代以后,楸树资源濒临消失,棺椁也很少用这种珍贵木材。

  在花果山出土的多处汉墓中,棺椁皆为楸木制成,深埋在地下两千多年未腐朽,当然还体现了汉代厚葬之风。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程立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