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点:海外中国文物艺术品成交额表现稳定
2013-12-23 09:26:42 未知
2012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海外增长2%——
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在国内发展迅猛,那么在海外究竟是怎样的走势?近日,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和Artnet全球有限公司在北京发布的《2012年全球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给出了答案。年报指出,2012年中国内地成交额回调的同时,海外中国文物艺术品成交额表现稳定。
年报显示,海内外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市场趣味存在明显差异。从拍品成交额看,中国书画为中国内地的第一大门类,约占市场成交总额的2/3,第二大门类为瓷玉杂项,占市场总额的1/5;而在海外地区,瓷玉杂项则主导,占市场总额的3/5。从年报中还可以看出,2012年全球共593家企业从事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相比2011年增长了10.8%。而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2012年中国内地成交额大幅回落,比上年度下滑47.9%的同时,海外中国文物艺术品成交额表现稳定,总成交额达166亿元,较上年度增长了2%。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此次是首度从全球视角来分析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可以得知2012年中国内地艺术品市场成交额的下滑不是中国艺术品价值认定出了问题,而是拍卖企业在经营策略上出了问题。
广州艺博会探索艺术嫁接金融——
第十八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日前开幕,博览会上,“艺术与金融融合高峰论坛”成为业内专业话题碰撞的平台。与会专家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面临着艺术品投资市场公信力与权威性缺失的尴尬以及巨额金融资本急迫进入艺术品市场的现状。
据专家分析,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以及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潜力,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的GDP还可以保持每年7%的增长速度,加上每年3%的通货膨胀,意味着中国经济在10年后的规模将达到约80万亿元。根据一个国家的金融资产和GDP之间的比例,粗略估计,10年以后中国金融资产的规模应该在320万亿元。这样的资产配置比例,意味着在2020年中国将具有16万亿元艺术资产的潜在需求。
与会专家分析,从目前的国内形势看来,艺术与金融的融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多家银行负责人均表示,之所以仍在观望艺术品市场,主因在于艺术品的鉴定、评估、保险尚未形成切实可行的有效机制,也没有绝对权威机构存在;没有保险公司愿意冒险为一个身份与价值都不确定的对象进行担保,而几乎所有的银行也不会冒险对这样的标的进行投资。有专家表示,现在国内的艺术品市场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价值链,没有第三方鉴定的存在,也没有完善的配套产业。
硅谷新贵成艺术品市场潜力股——
美国的美术馆、艺术品经纪人和收藏界注意到,近年来,一些白手起家、年轻有为而身家丰厚的硅谷精英们开始对艺术领域产生浓厚兴趣。据《华尔街日报》日前报道,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的妻子露辛达·索思沃思开始收购艺术品;高技术产业投资人马克·安德烈森、马特·科赫勒和吉姆·布雷耶都是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前两位喜欢西方当代艺术,布雷耶则对中国和巴西的新秀艺术家作品感兴趣。
有了财富的积累,硅谷新贵纷纷着手置业、涉足公共事务,希望能够融入上层社会。于是,越来越多的硅谷精英开始学习艺术品收藏与投资。在艺术经纪人和艺术机构眼中,这些富有创造性头脑的艺术品收藏爱好者是一座尚未挖掘的金矿:他们不仅荷包满满,而且能为艺术融入技术创新。这些新收藏者中,有些喜欢发掘尚未成大气候的新秀艺术家,有些人的艺术品位颇为独特,尤其是技术出身的新藏家,他们往往喜欢融合数字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
既然硅谷新贵们是艺术品市场的潜力股,市场不可能不迎合这股力量。《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两年前,佳士得就开始在举行现当代艺术品拍卖活动前,把大量待拍艺术品运往旧金山,让来自周边硅谷的新主顾们得以近距离观摩这些艺术品。其中,他们青睐的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售价可达数千万美元。与此同时,在美国,专门服务于IT界人士的艺术咨询与经纪行业也应运而生。
(责任编辑:薛凯欣)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