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步步逼退”的行家们
2013-12-27 19:15:06 未知
--北京中小拍卖行调查之一
在媒体和舆论习惯性的关注超级拍卖行时,业内人士却在一如既往的奔波在一些特色的中小拍卖行上,并且总是能在这些场子上买到好东西。近两年随着艺术品市场的低估和调整期,这些特色拍卖公司开始慢慢的浮出水面,如东正拍卖和古天一拍卖,随之来的还有一些新的特色拍卖行的成立,究竟是何人在背后管理这些拍卖行?其实这早已经成为业内的熟人了,他们是和艺术品市场紧密相连的一批人,而且多数是著名的收藏家和经纪人,对于他们来讲,本应该是安心的做着自己的收藏,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从一个收藏家或者经纪人的身份转变成拍卖行老板,在这些人中间都存在一些类似的因素,如艺术品市场自动调整的结果等。
对于行家进入拍卖行,北京东正拍卖郑建生可谓是圈内都知晓的,并且在短短的两年的时间里,依靠瓷器早想这一单一板块就撑起东正拍卖在业内的口碑,从行家到拍卖大佬的转变,郑建生的这条道路是一条相对比较平稳的。但是在这一领域,也是另外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尤其是在2010年左右,中国艺术品市场遭遇了大资本的注入,越来越多的行家被抽离出拍卖行,慢慢在被“边缘化”,和普通的收藏者相比,这些人有着庞大的关系网络,并且常年在艺术品市场的一线打拼,对于大资本逐步的进入,他们似乎都选择了“转行”,开始介入到拍卖行经营中。这也正是为什么2011年左右,在艺术品市场调整期间,还有如此多的拍卖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艺术市场中的竞争在过去的50年里,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竞争者之间展开并且表现出新的不平衡。近些年拍卖行的力量在日渐强大,这就迫使在过去20年里,有相当多的艺术品商人由“批发商”变成了“零售商”。然而,在过去的20年内,拍卖行势力与日俱增。这项调查显示出,在一些关键区域,艺术商人始终站在了竞争的边缘。不单单是以经营艺术品为主业的商人,同样的,行业在这个圈子里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不像拍卖行比较多元化,这些行家往往只愿专注于某个他们拥有不错的专业知识的领域。因为这样的特殊原因,他们的生意是否顺利就取决于很少量的几件艺术品的成交,这样自然也就加大了他们的风险。
现就职于北京某大型拍卖公司的李小姐,是该公司油画雕塑部的骨干业务人员,在她进入拍卖行之前,是一位有着多年工作实战经验的行家,主要涉猎范围也是在中国现当代艺术方面,自己也收藏少量的作品,2010年期间,李小姐个人的交易金额可以达到上千万,但是2011年之后,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资本的退潮,李小姐一下子就遭遇了瓶颈,这时候,寻找一个好的平台就成了她最好的选择。“以前在画廊工作的时候,觉得拍卖行有点太过于多元化了,甚至会有些抵触进入到拍卖行中工作,一方面是要经受很多和业务无关的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有很多的公司制度的制约,和自己在画廊以及单独做完全是不一样的一种形式”,李小姐对记者说到,但是当进入到拍卖行之后,才发现在拍卖中,业务只是核心之一,并且是一对多的多项选择,对于个人来讲,并不存在之前的危机,一场拍卖做下来,自己通过拍卖这样的平台,所接触到藏家资源,是之前多次接触的总和。
当大资本在逐步的逼退行家时,行家还能买什么?这一度成为众行家都在思考的问题,或者说行家们以后的“生意”要怎么去做?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自古以来吃古玩字画这碗饭的,靠的就是个眼力。不论是古玉、古瓷的识别,还是字画的鉴别,依靠的就是一双富于发现的眼睛,而这等功力的养成又离不了丰富的专业学识、对艺术品的热爱,以及对大量艺术珍品的过目和研究。如今,他们这样的技艺,已经成为拍卖行看重的资源,并纷纷向他们抛出橄榄枝,对于当下竞争激烈的艺术品市场,对于行家们而言,或许经营一家拍卖行,是最好的选择。
结语:从2011年开始,艺术品市场的主角就被投资者和大资本所占据,对于行家们而言,如何能够坚守自己的职业。郑建生作为行家和藏家转向拍卖大佬并不是个案,当时贺新春也不是最后一个藏家向拍卖行转移的人。这些行家作为拍卖行的掌门人,往往能够坚守自己在行业中的职业操守,并且借助自身的关系网络,让这些新型的中小拍卖行转向特色经营之路,占据艺术品拍卖市场中重要位置。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