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关于东坡书风与“《功甫帖》事件”的札记(图)

2013-12-30 08:55:44 顾村言

  约苏富比今年9月以5000多万元拍出的《功甫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苏轼《赤壁赋》文末苏轼手书跋文

  芒鞋竹杖且徐行的东坡先生生前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名字与《功甫帖》会成为900多年后癸巳岁末中国最大的文化热点事件,就像这个“一肚皮不合时宜的人”永远想不到所谓“乌台诗案”一般。事实上,如果没有对《功甫帖》墨迹的公开讨论,这个社会反而是不正常的。对于上博研究此帖的原因,研究者前天向《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表示,他们是前不久通过研究馆藏的《刘锡敕》而顺带研究《功甫帖》,因为两者互为佐证,并非专门针对《功甫帖》,研究报告将于近日刊发。

  上海博物馆正在展出的馆藏苏轼《答谢民师论文帖卷》

  ①《功甫帖》中的“苏轼”二字

  ②《次辩才韵诗帖》中的“苏轼”二字

  ③《功甫帖》中的“议”字

  ④《归安丘园帖》中的“议”字

  ⑤《功甫帖》中的“别”字

  ⑥《次辩才韵诗帖》中的“别”字

  ⑦《归园帖》中的“别”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似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东坡先生因乌台诗案贬于黄州而留下的千古词句。

  芒鞋竹杖且徐行的东坡先生生前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名字与《功甫帖》会成为900多年后的癸巳岁末中国最大的文化热点事件,就像这个“一肚子不合时宜的人”永远想不到所谓“乌台诗案”一般。

  似乎是意料之外,然而却又在意料之内。

  《功甫帖》仅九字二行:“苏轼谨奉别/功甫奉议。”

  既然《功甫帖》9月在纽约苏富比以5000多万元的价格成交,卖方、买方以及部分媒体甚至有关部门都认定并宣传这是苏轼真迹,后又有声音为这一墨迹回归呼吁关税政策“绿灯”,而事实上书画圈内对此帖仍有不少疑问,那么,这样的争论其实迟早要来,如果没有这样对《功甫帖》墨迹的公开讨论,这个社会反而是不正常的。或许,从这一点而言,无论是上海文化界,还是公众,都应当是感到庆幸的。

  早在“《功甫帖》被质疑伪作”首次报道(2012年12月21日)刊出前几天,《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编辑部即应研究者之约,确定第105期(2013年12月30日出版)的《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专稿版面将刊发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对《刘锡敕》与《功甫帖》分析的学术研究报告,由于“质疑《功甫帖》为伪作”的新闻刊出后的发酵影响及其他原因等,三位研究者关于《刘锡敕》与《功甫帖》分析研究报告将推迟两三日发表于其他报刊。然而因为《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的专稿版面已留,此事又争议极大,影响极广,故此版面依然留给东坡先生与《功甫帖》,对于中国书法来说,这样波及面极广的讨论与呈现当然是一件好事,相信也是研究者与收藏者所乐见的。

  研究者的学术报告自然是让人期待的,然而就我这样的“东坡迷”而言,却又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不过是一份迟到的背书,因为对于个人而言,在四个月前见到《功甫帖》图片的那一刻就对这是苏轼真迹心存疑虑(因展览在纽约无法专程观展自是憾事),而在9月份细读《功甫帖》图录及大图后就一直以为,此一拍卖的墨迹与东坡书风或有较大差距——这当然是纯粹的个人观点,然而这却是一个从十多岁开始受到东坡诗文滋养且临习东坡书法十多年的“东坡迷”忠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觉。

  此篇札记通过记录个人对这三四个月来“《功甫帖》事件”的持续关注与或隐或显的感受,既是为了向方家求教,也是为了向喜爱的东坡先生致敬。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