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千城一面” 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的冷思考

2013-12-30 09:21:43 陈芳

  一个城市的迷人之处,除了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更少不了令人沉醉的公共艺术。作为人文景观,城市雕塑早已成为城市公共环境中的一部分,世界各地成功的雕塑,不仅具有高度艺术欣赏价值,更能成为城市乃至国家的象征。在中国,目前有成千上万的“建筑”艺术,但往往是大量烧钱,精品少、败笔多。

  不久前,世界建筑艺术界的领军人之一、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院长莫森·莫斯塔法伊亲自出山,近20件中外建筑设计大师原创作品在位于“鸟巢”的主展场集中亮相。随着两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落幕,被寄予厚望的公共艺术展并没达到预期效果,业内专家更坦言“该影响的人没有影响到”。

  公共艺术缘何难觅知音?什么样的公共艺术产品能在城市空间中生存?这些问题引发了业界的思考。

  在“双年展”秘书长罗丽看来,展览的最大亮点是大师们专为“鸟巢”特定区域量身打造的原创作品,参展的多是建筑艺术界有影响的领军人物,有些获得过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立兹克建筑奖。

  单看名单确实令人“惊艳”:“鸟巢”设计者赫尔佐格,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澎,SOHO系列的设计师扎哈·哈迪德,中国铜雕领域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市民能与一系列大师的作品零距离接触,堪称一场与建筑艺术对话的嘉年华。

  “公共艺术的参与性,是双年展探讨和追寻的方向。”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的执行主席刘凌宏认为,公共艺术设计要传达出社会的“公共精神”。以往很多城市做的建筑艺术类的展览展出,存在一个问题,普遍是一种小众的文化交易或是展览形式,与大众的联系不紧密。

  中国艺术研究院一位研究员坦言,一线城市能读懂建筑艺术的人都寥寥无几,更别说其他地方。公共艺术必须公众参加,如何让公众最大限度地参与感受公共艺术作品,在中国显然是一道难答的考题。

  “最该受到触动的,是城市的管理者。”铜雕大师朱炳仁表示,双年展的最大价值,在于直指“千城一面”现象,我们要思考,公共艺术到底该如何提升城市品质,而不是成为“视觉垃圾”,或仅仅是“阳春白雪”,城市建设的规划者对城市的内核精神如何体现?

  “城市建设如何体现城市的个性,我们与大师精彩的想象力差距有多远。”罗丽表示,透过这些交流,我们更能体会,没有历史、个性和风格,只有建筑堆在一起,那是丑陋的公共艺术,真正的城市雕塑会成为“城市的眼睛”,能更好地服务于公众与城市。显然,增强公共性和艺术性,提升民众享受公共艺术的品质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