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丹青彰大道 相约“十艺节”

2013-12-31 15:33:51 陈丽媛

  10月26日,历时16天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山东完美落幕。在这个“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里,山东省为营造节日气氛举办了“两岸同心·海峡两岸画家宝岛台湾写生作品展”、“齐鲁画风·山东中国画大展”、“美丽的传说·山东省民间文学中国画展”等3个专题学术展,推出了一系列的个展和联展。这些展览无论是策划、立意还是展览效果、作品水准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且3个展览各有特点、各有千秋。“十艺节”山东省筹委会群文及美术部副部长、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作为这3个展览的总策划,实施总指挥,为这3个展览的成功举办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此我们走访了他,请他给我们介绍一下这3个展览的总体情况。

  浑厚拙朴 民族记忆

  美丽的传说·山东省民间文学中国画展

  展览提示:

  山东画院于2011年11月5日正式挂牌成立,作为山东省政府设立的副厅级社会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为:组织本院专家并联系、凝聚省内乃至全国一流画家和理论家开展精品创作,对青年美术家进行创作培训,对山东美术创作进行理论研究梳理,推出名家力作,打造山东美术品牌,为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服务。两年时间里,山东画院紧紧围绕这些职能,开展了大量工作。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举办期间,山东画院与山东省文化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策划并实施了“美丽的传说·山东省民间文学中国画展”创作工程。该工程以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41个民间故事为题材,每个题材分别由两位签约作者运用中国画的形式艺术地再现民间故事的动人情结,保护和传承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将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

  记者:在“美丽的传说·山东省民间文学中国画展”中,绘画与文学结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行。请您具体讲讲此次展览的创新和亮点在哪里?

  孔维克: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有34个项目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相继启动,至2009年先后两批有41个民间故事列入了民间文学部分的文化遗产。这些民间记忆、口头传说,成为了国家整理、保护、研究民族智慧的结晶。民间故事的宣传有各种渠道,作为独幅画来表达一个故事,或以民间故事为创作素材演绎成一幅独立的艺术作品,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板块做成一个系列专题展览和画集,展示民间文学与美术创作的完美结合,从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形象化,展示中国画创作的另一风采,不啻是一个创举。

  山东境内关于七仙女的传说、八仙过海的传说,孔子诞辰的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等,是千百年来民族精神的积淀。我们把这些传说变成绘画,一个故事用两幅画来表述,做成展览,非常好看,也非常有意义。其二,画册里面,不仅附有41个故事梗概,而且是中英文对照,让更多的国外朋友了解中国文化。其三,画册中还附有画家画民间故事的感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介绍。观众从展览和画册中不仅能看到故事,而且还受到美的熏陶,同时能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这些“美丽的传说”与绘画结合,历经两年的筹备、发动、邀稿,中间肯定集结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和体会,您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孔维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绘画的结合,这在全国同类活动中还不多见。这中间确实也集结了不少辛勤的汗水和感人的故事。三伏天投稿、审稿、改稿,三九天的磨砺、创作、躬耕。为了坚持严标准、高要求,不少名家高手自己要求重画,也有不少丹青新秀几番推倒重来,也有几幅作品,尽管签约,也未最终能入选,这也是有的故事尚缺一幅的原因。画集中收录的作品,是山东中国画家运用自己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对山东民间故事的再理解和再创造。相信“美丽的传说“的作者会因穿越千百年的故事而广为人知。“美丽的传说”将带着大家美丽的作品走向国际。

  血浓于水 海不隔船

  两岸同心·海峡两岸画家宝岛台湾写生作品展

  展览提示:

  为促进海峡两岸美术交流,丰富“十艺节”美术创作内容,山东画院组织山东画家今年先后两次赴台,与台湾著名画家开展美术交流,并共同在台湾进行采风写生。两岸联合采风团用手中的丹青妙笔对宝岛台湾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做了全景式描绘,产生了300余幅反映宝岛特色的写生作品。采风结束后,山东画院组织采风团画家们对作品进行了整理和提升,并于“十艺节”期间举办展览,为艺术节平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文化是血脉之根,艺术是情感之舟。愿两岸人民永结同心,愿两岸艺术家友谊长存。

  记者:“海峡两岸画家宝岛台湾写生活动”的构想最初是如何产生的?活动是如何展开的?此次写生作品展又有哪些亮点值得期待?

  孔维克:2013年2月,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夕,由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山东省文化厅组织的山东省经济文化交流团一行80余人访问台湾,并进行了书画、孔子文化交流以及经贸洽谈。在这次活动中,两地画家拟定了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期间,组织两岸画家同画宝岛台湾的写生项目。这次活动共有台湾画坛17位艺术家与大陆19位水墨画家同游宝岛台湾写生,活动分两段进行。先是两岸画家共同写生采风共同沿宝岛台湾写生10天,随后是将写生的成果转化为“写生创作”的艺术品,并在“十艺节”期间推出写生作品展。同时我要求参与活动的画家除艺术创作外,每个人再写两三百字的写生手记,表达自己对台湾、艺术创作、风土民情的切身感受。展品除写生作品外,还包括画家根据写生素材创作的部分水墨作品。对海峡两岸的艺术沟通、民间的感情交流,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记者:在宝岛台湾停留的10天时间里,台湾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此次写生活动中您又有哪些收获?

  孔维克:台湾风景秀美,著名的阿里山、日月潭、椰树林、澎湖湾、太鲁阁,给我们这次的写生团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们还到了澎湖湾和绿岛。祖国的宝岛台湾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那里有我的亲人朋友,有着美不胜收的景致,而且,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点滴地体现在台湾民众的生活及公共场合的交往中,特别令人感动。

  我这次感到收获很大:一是到了以前不曾去的许多地方,深层次地接触了许多人和景;二是台湾不同的景物需要变换不同的手法来表现,我尝试着用各种线条组合来表现,尤其是用钢笔线条来画山石有了较大突破;三是这次虽然到的地方很多,但每天都能保持画3到5幅画。

  记者:您觉得台湾的中国画目前发展情况如何?

  孔维克:台湾中国画沿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是黄君璧、张大千先生的传统绘画之路,以及坚守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的岭南派,现在欧豪年先生正传其衣钵;二是秉承中国画的精神,面向世界,引进新的理念,改造、蜕变中国画的形式而保留中国艺术之魂的创新派,如刘国松先生等;三是以中国画为本体,借鉴及吸纳西方艺术的融合派,如李奇茂、何怀硕、江明贤先生等。海峡两岸艺术家在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懈探索上,有着无言的共识。面对自然造化和人文景观的写生创作,是两岸画家共同的艺术语言和学术课题,这次写生作品展的成功策划正是基于这一点。

  记者:请您谈一些近年来山东与台湾美术交流的情况。

  孔维克:山东近年来与台湾的美术交流得益于三个人:一是刘国松。他祖籍古城青州,后在国际美术舞台上大放异彩,他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来大陆交流并在山东举办过现代水墨研修班,弟子遍齐鲁,影响甚远;其二是李奇茂。他祖籍山东莱芜,一直与山东亲情艺缘不断,近期有个人艺术馆落脚于山东聊城。他积极倡导、推广儒家文化并创办台湾孔子学会,影响巨大;再则是吕祥雄。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即创办“两岸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举办一系列影视、武术等艺术交流活动。今年两项鲁台交流的重要活动均是在吕先生的具体协作下完成的,并由此使欧豪年、江明贤,山东籍的老先生姜一涵等一批台湾画家与山东美术界结缘。尤其要感谢姜一涵先生,88岁高龄的他自己乘车从100公里外的城市,来到台北与山东老乡见面,并作了以齐鲁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走向世界的精彩演讲。此外,这几位老先生均热情推荐其弟子参加了这次写生采风交流活动,由此也结下了新的友谊。

  瞻前启后 继往开来

  齐鲁画风·山东中国画大展

  展览提示: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打造山东文化品牌,促进山东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山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动形成“齐鲁画派”文化工程的战略部署。该项工程自2011年启动以来,认真梳理山东美术发展脉络,深入研究山东中国画风格和齐鲁文化内涵,并制定了完整的实施方案。2011年11月份召开的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将“加强山东美术创作风格和内涵研究,推动形成‘齐鲁画派’”写入了《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中。作为山东省推动形成“齐鲁画派”的重要工作环节及阶段性成果,12月24日至2014年1月3日,“齐鲁画风·山东中国画大展”在山东博物馆举办。展览共展出作品200余幅,以及精心组织的、展现自先秦以降山东美术发展脉络的8万余字的文献资料,图片100余张。与展览同时推出的还有《齐鲁画风·山东中国画作品集》。山东省委宣传部规划设立的“推动形成齐鲁画派文化工程研究”的课题成果也将同时推出。

  记者:“齐鲁画派”是一个什么概念?在您看来,“齐鲁画派”的画家的共性是什么?推动形成“齐鲁画派”的意义在哪里?

  孔维克:“齐鲁画派”不仅是一个地域的特指,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是文化与人的关系及意识形态与形象表现关系的表述。因为一种地域性文化和一方水土养育的一方人,所形成的独特性格和文化性格,会使他们的行为、艺术,包括绘画总体品格有着一种相同的趋向性。从这个角度看,“齐鲁画派”的概念,涵盖了一个自古至今已然存在的“大象无形”的绘画群体,推动形成“齐鲁画派”工程既是对从古至今的齐鲁文脉所催生的山东庞大创作群体的命名,又是对齐鲁大地的中国画从源到流这一文化现象的归纳、梳理和总结。

  要推动形成齐鲁画派,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搞一次运动,而是要经过大量的学术梳理、创作研讨活动、理论研究,最后形成共识,推出作品,推出人才,并且对外形成一个画坛鲁军的整体形象。这样齐鲁画派才有一个准确的地位。目前来讲,山东画家队伍非常庞大,水平很高,好像没什么特点,但是和东北、西部以及南方各省的比起来,还是不一样的,有自己的显著特色。我觉得“齐鲁画派”的画家有六个共同特点:一、博大雄浑、正大气象;二、尊重道统、崇尚底功;三、文以载道、担当责任;四、儒风智慧、典雅灵秀;五、融汇古今、取道中庸;六、面向现实、贴近生活。这六个特点同样也是对“齐鲁画派”超越具体绘画风格上升到文化精神的总体概括。

  我们做的推动齐鲁画派的工作有四个重要意义:一、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打造民族气派的文化强国形象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有利于形成团体优势,发挥整体效应,极大地提高山东美术在全国美术事业发展中的竞争力;三、有利于在齐鲁文化大背景下,达成文化共识,相互切磋、营造学术氛围,增强山东美术界的凝聚力;四、有利于系统梳理山东美术发展脉络,出人才出作品,培育“高、精、尖”的美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年轻队伍。

  记者:本次画展名称为什么叫“齐鲁画风·山东中国画大展”而不是“齐鲁画派·山东中国画大展”?围绕展览和推动“齐鲁画派”文化工程,山东画院做了哪些工作?

  孔维克:此前,山东省委推动成立了省推动形成“齐鲁画派”领导小组、艺术委员会及各专门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山东画院。在省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下,该工作自2011年启动以来,认真梳理山东美术发展脉络,深入研究齐鲁文化内涵和山东中国画风格,并制定了一个3至6年的具体实施方案。

  “齐鲁画派”作为一个尚在推动形成中的山东美术品牌,她正在一个工作的过程中,作为阶段性成果,本展览称为“齐鲁画风”而不称“齐鲁画派”。展览旨在突出山东省美术创作浓郁的齐鲁文化特色和鲜明的山东地域特色,初步呈现“齐鲁画派”的画家阵容。围绕这个展览,我们以齐鲁文化的视角,审视山东美术发展的衍生变革,梳理山东中国画进程的历史脉络;研究自先秦以来至近代山东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分析新中国建立后山东本土画家和走出山东的美术名家的整体风格与创作现状。通过对山东美术发展与齐鲁文化渊源关系的归纳与总结,来展示山东中国画坛的创作实力与艺术风貌的群体阵容,推动山东画家群体在新时代的全面崛起。

  此外,山东画院积极实施省委推动形成“齐鲁画派”战略部署,深入探讨山东中国画作者、作品与齐鲁文化的渊源关系及特点,从学术本体到文化本源与其他画派、其他地域进行对比,形成研究成果;梳理山东美术发展脉络,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对山东美术发展的历史及现状进行全方位展示;组织编辑、出版大型系列画集《“齐鲁画派”大系》。目前,该丛书已召开四轮编辑会议,确定编辑宗旨及思路,并着手编纂资料。丛书由《历史积蕴》(山东中国画发展简史),《星空闪烁》(省外山东籍画家),《承前启后》、《新锐崛起》、《代际汇聚》(山东本土画家及山东当代中国画发展),《文献汇编》4部分组成,将全角度多方位地展开“齐鲁画派”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时代风貌的波澜壮阔的瑰丽画卷。该丛书的出版问世,将对山东美术事业的发展及山东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山东画院与省社科院联合将推动形成“齐鲁画派”文化工程研究申报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填补了长久以来系统研究山东美术学派的空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建设。经过一年的研究工作,有10余位文化学者、美术理论家参与的学术课题已经结题,20万字图文并茂的研究成果已付梓印刷,并在展览期间刊发。“齐鲁画派”的理论梳理与齐鲁文化的研究相辅相成,“齐鲁画派”的形成将成为齐鲁文化的重要分支。经过前期工作的实施,推动形成“齐鲁画派”工作,已经在美术界及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关注。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