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锐:圆凿方枘
2014-01-02 09:13:39 何光锐
书法不等同于写字,这一点大概没有疑义。
但书法是不是一门“艺术”呢?几年前的“艺术书法”与“书法艺术”之争,现在看来有点大学生辩论赛的味道,而辩论双方似乎都毫不犹豫地将这两个事物串联在一起。
“艺术”又是什么?它与“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的“艺”,是不是同一回事呢?
可以肯定地说,所有那些古代书法家们是不知道“艺术”这个舶来词汇的。
在一向重视书法教育的中国美术学院,我们听到了两位知名教授关于书法的两种迥然不同的定义--
章祖安教授曰,“书法是个性化的生命元气有节律之鼓荡与奋发。”
邱振中教授曰,“书法是徒手线条连续运动中的空间分割。”
有意思的是,章祖安据说是个太极拳高手,对太极理论研究有年,并自言“拳理通于书理也。”而邱振中的可敬之处在于,他试图用数学和物理学来对书法进行“彻底”的分析。他甚至说:“可以设想,有一天,当我们某些艺术见解发生分歧的时候,能够用计算来代替争论。”
在今天中国的“艺术”门类中,书法可能是尚未被“当代化”,也就是“西方化”的最后堡垒之一。原因可能有两条,其一是西方艺术中找不到与书法相对应的门类,也就缺乏“借壳上市”所需要的“模式和系统”;其二,书法最靠近“形而上”,是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因而最难被“消化”。
前些年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在接受《中国书画》访问时,认为中国画引进素描教学是一个误区。这是笔者所知的,第一次由美术教育权威人士对此提出正式而深入的反省。潘院长说,“素描的体系与中国画以笔墨为基本造型的体系是格格不入的,体系之间有非常大的差异。这一点在以往几十年中,一直不被重视,准确地说是不懂--不懂中国画体系和西方绘画体系内在结构的差异。”
素描无罪。问题在于由美术“科举”的强制性力量造成的单向性“素描思维”,与中国画赖以生长的传统文化背景的脱节。
创造了山水画巅峰之作的董、巨、李、范、黄、王、倪、吴,他们学过素描吗?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微醺之际物我两忘,用蚕茧纸、鼠须笔逞兴写下《兰亭叙》的王羲之,脑袋里装的是“空间分割”和“计算”吗?
岂止书画?
一百多年来,几乎所有的中国传统学问与艺术,经历了同样的命运。这个命运,就是现代西学的思维方式、知识系统对中国传统知识谱系的全面“解读”、“重构”和替换。
东西方文化,在认知世界的方向上、在文化构成的模式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则是以中国近代的严重挫折为时代背景的,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并不具备对话的平等基础。所谓的文化“融合”,实际上是以西学附会中学,套用西方学术的范式来看待和整理中国的传统思想资源。这种表面化的附会与强硬式的“整理”,看似取得了可观的学术成就,久之反而令国人对传统更加陌生疏远,乃至失去以本土思维来理解本土文化的能力。
所以,从西医的角度出发,中医不过是一种“土著医学”。这正是前一段引发关于“废除中医”大论战的深层原因。从西方哲学的角度出发,中国“哲学”不过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冯友兰先生也曾坦言“中国无哲学”,因为这个“哲学”事实上就是套用西方的概念。
古人云:“圆凿而方枘兮,吾知其龃龉而难入。”
中国文化面临的历史性命题,不是迫不及待的“国际化”和“当代化”,也不是搜罗、包装和叫卖自家的“土特产”。而是对传统精神资源内核的重新发现,并通过创造性的转化,达到与现代性的接榫。
至于无法回避的文化融合进程,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认为,“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主流之一。一个思想家,放眼今后世界,如果把中国传统整个否定掉,那他的问题便简单多了。如果把中国文明放进去,算一份,那他的问题就复杂到无以复加了。”这样一个多重文化汇流的新的文化运动,乃是“五百年大计”,“不是一两个天生圣哲,甚或三两代孝子贤孙所可完工的”。
版权声明:本文为雅昌艺术网独家专栏,未经雅昌艺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雅昌艺术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