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造形——黄志超的马、山水与颜色
2014-01-03 19:42:08 庄伟慈《艺术家》执行主编
观看黄志超的作品,很能充分体会到观看绘画的乐趣,不仅如此,他的绘画常常给予观者更多关于现实生活的想象,以及超脱于尘世的美好。
黄志超出生于厦门,在台湾居住及至30岁受邀赴美交流后即长期定居在美国。也许因为年轻时生活环境的移转与接受到的文化冲击,黄志超的艺术美学充分融合了东方的哲思与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特质。综观黄志超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会明显地看到东方与西方美学同时并存在其作品之中。事实上,从他整个生命过程的位置来观看,他由青年时期到中年时期,从现代过渡到后现代思潮,正好也就是整个艺术观念与哲学思潮最为动荡且巨变的时候。
1960年代前后,台湾画坛有五月画会与东方画会的成立,并且推动台湾的绘画由主流的静物写生转向探寻东方内涵的抽象主题,尽管两个画会的目的不同,对于艺术的主张也相异,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推动了水墨绘画的东西融合。至于在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所及,使得苏拉吉(Soulages)、马克.托比(Mark Tobey)、克莱因(Franz Kline)等画家在1950至1960年代期间的创作,将中国书法的线条运用到绘画中,展现了东西融合的可能。稍晚兴起的普普艺术,也于197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艺坛的主流,而于1980年代达到鼎盛。在此时期,西方艺术思潮剧烈地兴替转折,而也就是在这两股艺术思潮的冲撞之下,使得黄志超的绘画走向了充满实验性质的特色。可以想见,在爆发力最强、吸收能力也最强的青、中年时期,黄志超如何地受到了同时代的艺术思潮的滋养,进而影响了他的创作。
中西融合的艺术哲思
黄志超自承在1970年代期间因为初定居于美国,又受到欧美艺术的影响,因此曾在创作上做了许多实验,题材从窗户、通气孔皆有之,手法则融合了拼贴与绘画并行。然而身为中国人,旅居西方越久,越意识到根植于身上的传统,在长达约十年的实验创作之后,黄志超决定回到属于自己的文化里,他曾如此下批注说:「我后来理解到,以自身非西方艺术传统的根基去创作,如何都无法超越西方,那么我何不回到自己的文化中寻找真正的灵感来源?」因此1980年代黄志超的创作回到中国传统水墨的范畴,并致力于结合与深化中、西艺术特质的绘画。
在观看黄志超的作品时(特别是早期偏向抽象的作品),很难不去联想到1960年代初期台湾画坛的抽象水墨风潮以及后来出现的现代水墨绘画。所谓的现代水墨,除了与当年正流行的抽象风格相对应,「水墨」的概念主要还是传承了中国传统水墨的路子。「现代水墨」的特质保留以虚当实、计白守黑的风格。萧琼瑞教授曾指出,所谓的「现代水墨」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创作实践的发展,渐渐打破抽象与具象之间的界线,变得允许容纳更多物象与符号的存在。这种不以写实为目标的创作,主要是站在水墨的基础上进一步讲究画面结构与形式的创新。
黄志超在受到欧美艺术思潮的冲击之后,返回中国水墨的传统进行创作,除了是理解到其艺术底蕴仍是根植于东方的艺术与哲学传统,同时也意识到所谓的创新,未必是要抛弃原有的根基。他因而重拾毛笔,转向了一条全然不同的道路。黄志超1980年代之后的绘画,将传统中国绘画讲求线条表现的特质,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结构性融合在一起。画面保留了具象绘画特质,以看似潇洒恣意的线条与结构,架构起整个画面。
在1990年代的创作中,黄志超有许多关于马、女人、山水等主题或形象的绘画作品。无论是水墨或彩墨,强烈的线条感以及具有丰富韵律的特质,都构成其绘画风格。他坦承在自己的绘画中,汲取了水墨绘画的书法性,而其奔放恣意的性格,以及清奇逸趣的画面,则分别受到徐渭和唐寅影响最多。在这段时期的画作,观者可以感受到画面上的线条与墨色有如乐曲般地流动,黄志超尽情地挥洒,其笔势如何狂逸,墨汁如何淋漓,正如同他笔下的马儿风驰电掣、逸尘断鞅,让人对于马儿的自由与潇洒感同身受,进而被画家的笔带进了他所构筑的桃花源中。
从尘嚣转入理想的自然
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品评,讲求意境也讲究造境的功夫,这一点也不难在黄志超的作品中看到。黄志超的绘画,调和东方书法性的节奏与西方色彩的构成,其结果是来自于想象与理性之间的交互作用;他笔下的风景和小型的宇宙世界,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人对于桃花源的冀望与追寻。黄志超的绘画在隐隐之中蕴含了对于「自然」的想望,也建构出一种自古以来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关系,他将此种观念的描述转以视觉表现,画中的风景由人的现世转入桃花源般的理想自然,他对于纯艺术的追求,则藉由象征的表现来传达艺术理念。
在绘画形式除了强烈的书法性,黄志超有多张作品如《独行》、《傲》、《暗香》等,使用了长型的构图,而此构图是挪用自中国传统山水的布局,惟笔法与色彩均为黄志超独有。黄志超提到,无论画中的主题为何,他选择以长型构图,主要是转借中国传统水墨上有天、下有地,而左右空间无限延伸的概念,以此来扩增空间的想象性格与画面的自由度。
至于画中色彩,黄志超仅以红、黄、蓝、绿四色加以改变深浅、饱和度的方式敷彩。由此来看,可见他在色彩上的使用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颇多,特别是其早年作品具有野兽派使用原色的概念与特质,质地浓烈而不拘一格。然而越到后期,黄志超的用色越趋轻盈,他的画里面还留存了中国绘画的传统精神,但多了更多的是对于色彩与形态的自由驾驭。在近期的绘画作品里,早期狂放不拘的特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返璞归真的趣味性,有如戏墨般的走笔天真烂漫,但其实有更多是来自于简化了的艺术语言。
黄志超认为,所谓的具象并不是表面上对于写实的描绘,「是要用心去看才能画得出来的」。因此,他所有的绘画都是自己的天地,仅仅只是借着绘画的渠道表现出来。他强调,在他的画里面,造形的语言与色彩的语言,基本上都是来自于生活的转化,意即无论作品中所画的题材是什么,其范围总是与现实生活相连。而这也能说明,当我们在观看其作品时,常常感受到来自于传统山水的逸趣之外,仍保有强烈的现实生活感,并且来回在这两端摆荡。与其说黄志超所描绘的是一个理想的生活投影,倒不如说他的画里面所彰显的,都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悟和希望的投射。换言之,在黄志超的画里,美,始终要与生命相连。
黄志超近年的作品更显朴拙而具童趣,游戏的味道更形强烈,然而在看似恣意挥洒的色彩、线条里,却藏着深厚的艺术底蕴,也可以说,黄志超笔下的线条,是一种来自于心灵的诠释。黄志超提到,随着时间推移、年纪增长,虽然线条软了,但想象力却更丰富,而脑筋也更复杂了。他不再追求潇洒与狂放,但却多了更多对于生活的关注。
黄志超的画里洋溢着饱满的生命气息,他的作品在在启发观者对于现实生活更多的想象,却不是引导我们构筑一个伸手无法触及的桃花源——黄志超的绘画,是一个更加欢愉美好的世界,与我们所生活的尘世紧紧相连。(本文收录于2014年1月推出的黄志超个展画册)
(责任编辑:谢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