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甫帖》在比拼谁的功夫?
2014-01-06 16:52:18 谢媛
《功甫帖》是苏轼写给其亲密朋友郭功甫的告别信,至今已流传900余年。恐怕连苏轼自己也不曾想到,在900年后的今天这个时代,这幅仅有9个字的书法《功甫帖》,会引发起中国艺术品行业的此次强烈震动。
2013年中秋之夜,自中国收藏家刘益谦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822 .9万美元(约合5037万元人民币)竞购得苏轼的《功甫帖》。随后,《功甫帖》以艺术品保税的方式回归上海,并计划于2014年在即将开馆的龙美术馆(西岸馆)中展出。
然而,藏品还未来得及向公众展出,而后的一系列事态的发展则出乎所有人意料: 2013年12月21日,《功甫帖》被上海博物馆三位研究员在公开质疑为伪本,引发圈内的强烈震动。
而收藏家刘益谦随后以两度公开发表声明的形式敦促对方尽快发表正式的学术研究报告。
进入2014年新年,《功甫帖》真伪事件继续发酵且争论不休。2014年1月1日,上海博物馆三位研究员以个人名义发表长达一万多字的学术报告、引发了刘益谦的第三度关于“回归学术、回归理性”公开声明;而事件另一方,作为卖家蘇富比拍卖行也先后两度公开回应立证其拍品“保真”。
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状态下、学术与市场双方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依靠的:“比如说在国外,它的收藏是非常尊重学术的、但是学术同时又是自由的,它可能不是只有一种声音;市场反过来又可能会推动新的艺术潮流,最后影响学术,这都是存在的。”
然而在此事件中博物馆专家、收藏家、拍卖行各执一词,众口缘何难一致?有观点认为,人与人之间整体“信任感”的缺失是整个社会在很多话题中争议不绝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的艺术品整个行业的发展之中,拍卖行业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之路,不可否认拍卖行业已经成为了中国艺术市场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发展力量。但一次次真伪事件纠纷背后,对于拍卖行业的整体信任感不强,激发的是公众对于整个市场的更多猜测,信任感缺失的背后,亦有可能动摇着整个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根基。
其次,公众对专家信任危机也是不能忽视的原因,在新媒体、网络越来越便捷的今天,精英化、专家化的垄断性阐释和结论正在遭遇的大众民间草根智慧的频繁“抵抗”,而艺术品行业领域出现的个别专家为特定利益群体代言的逐利倾向和事例,也让这一信任基础时常处于紧绷状态。
古代书画鉴定行业就其特定专业知识门槛要求、“隔行如隔山”使得艺术品鉴定更是难上加难。收藏家马未都就公开表示:“鉴定本是极为严肃之事,古人以为,怀此技者须心领神会,无法与门外人品论短长,即便去说也是徒劳唇舌。《功甫帖》的鉴定对业内也是大考,虽九字也包含气象万千,不是随便一个真字或一个伪字可以终论的。只是我们作为后来人,无论站在何种角度,都应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已。”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