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斯论摄影之空无
2014-01-07 13:44:47 未知
这是乔尔·史密斯的一种说法——在1890年代,柯达公司推出了标准化的输出程序,照片因此成为日常生活的壁纸。如今,任何人或者说每一个人都能创造充满细节的图像,作为日常事件的公众影像,在照相机的推动下与日俱增。在1900年的艺术摄影,与享乐主义的法律背道而驰,开始疏远了平庸的关注真实的大众媒体。而新闻摄影也在拥抱惠斯勒风格朦胧的微光,在风格和信息上同时模仿,揭开了和现代传统对立的序幕。
这以后,通过一系列有意为之的、违反常态的姿势,艺术家们在摄影的审美和认识论的边界进行尝试,进入二律背反的空间:怀疑的同时证实,否定的同时表明,缺席的具体化连同实体的存在。下面分成五个章节从历史溯源,从而为摄影的空无提供不同的走向。
1、通过一台传统的照相机曝光,然后通过日本的木板印刷工艺,在不断地印制过程中减少画面可触摸的细节。通过这样一种冒险的影像处理程序,直到失去原本的客观状态,成为一种设计,一种肌理,或者一幅速写。
2、作为可辨认的摄影作品相反的审美模式,使其非具象化,抽象化。从战略上创造出不是摄影的摄影媒介,包括故意失败的快照等。失去地平线的关联,排除客观物体,让光线取代解释功能,让人们去推测。
3、以禅宗的意念去吸引观众,以严格的手工艺制作构成感知的悖论。选择最高等级的照相机技术,但是最终呈现的是非物质的主题,主观的认知,比如晕眩或者视觉的过失。小技巧:数量,空无,平面化,构成观众认知的混乱。
4、刺激怀疑态度的影像,强调摄影证据的唯物主义的原始态,公然违反照相机的礼仪。比如通过长时间曝光,使画面产生注意力的盲区。在失效的主题画面上划上大叉,让原本的影像走向反面。
5、由内而外倒置摄影,有意滥用摄影技术词汇构成象征性的努力。通过一幅直截了当的画面,提升其边缘效应,延伸极端的审美特征,提升中心角色的地位。比如强烈阳光下黑色的阴影,构成生活之中的死亡。
(责任编辑:佟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