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认为我国公共美育存在缺失
2014-01-09 09:14:03 陶禹舟
孩子们正在参观此次绘画作品展
由文化部艺术司等支持,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快乐”绘画作品展昨日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开幕。展览分为“童真烂漫”、“别样精彩”和“桑榆晚晴”三个部分,包括400余幅非专业人士的画作,从少年儿童、老人和名人三个视角,展示艺术创作给普通人带来的快乐。
展览将持续到2月中旬,随后陆续到中华艺术宫、山东美术馆等全国艺术机构巡展。当天下午,来自首都美术界的20余位专业人士还结合本次展览,就美术与普通人生活及儿童美术教育等话题展开了探讨。
公共美育存在缺失
文化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处长安远远表示,自己在做美术管理工作时发现专业美术进入公共生活领域的问题很多:“艺术介入生活的部分,要么比较娱乐化,要么跟生活的关系比较远。怎样使艺术直接介入到生活?这是这次展览举办的共识与缘由。”
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钱林祥认为,美术馆在公共美术教育上的缺失体现在多方面:“比如对儿童的美术教育,还停留在来美术馆参观大师作品的层面上,而且大多是灌输性讲解;国外先进的儿童美术教育,会先让小孩自己看完大师的画,问问他什么感觉,完了之后再加以引导。另一方面,美术馆也要转变展陈理念,并不一定是专业人士的作品才能进美术馆。”
国博展览策划与美术工作部副主任潘晴也表示,自己发现观众对藏品有很大的距离感:“他们到了馆里以后不知道怎么看。有些看清楚标题就走了;有些急于在作品前拍照留念;还有的把博物馆作为一个休息的场所,在门口的凳子上打牌。”但潘晴认为,但这并不代表公众不能欣赏艺术或者是不希望进行艺术熏陶:“最主要还是公共美术教育的缺失。”
给一个点再加引导
展览中部分绘画是新西兰艺典美术中心美术教育家冯凭学生的作品,她对儿童美术教育有一套自己的理念:“孩子的创作需要自由,但太过自由也不好,有时候想象力太多了,收不住,画了几年永远是色块,没有故事。这几年我总结出的经验就是,给他一个点,加以引导,他很快能给你一个面。比如4、5岁的孩子,先让他们看一些大师的画,然后让他们凭记忆去发挥,每个孩子都会画出属于自己的画面。”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也示范了艺术家在社会中如何发挥公共教育作用。他设计了一套独特教材去教孩子们,给他们讲象形文字,讲标识符号,但最后他会说“以上示范全都不对,只有你们自己画出来的才是好的”。徐冰说,只要给孩子一个启发点,他们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公共美术教育如何推广并持续,中华文化画报主编谌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往儿童画、老年画展也不少,但是没有一个持续的理念。我希望这个展览项目能持续下去,最好减少每位展览者作品的数量,让更多的作者参与进来。到各地展出时也要吸收当地的作者,让‘人人画’的理念滚雪球一样壮大。”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