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海鸥相机发布两款中高端数码机型 强势回归

2014-01-10 17:10:00 未知

海鸥相机强势回归

  2014年元旦刚过,那只沉寂了近10年的“海鸥”又回来了。“海鸥”牌相机对外发布两款最新中高端数码机型,CF100与CK20,颇具时尚气息,搭载多项最新核心技术,即将批量生产,在摄影爱好者和海鸥迷中掀起波澜——“海鸥强势回归了!”

海鸥相机强势回归

  曾经头顶皇冠的“海鸥”因何折翅?重新起飞的“海鸥”又经历了怎样的炼狱?作为国货当自强的代表,“海鸥”复活的探索,对于国有老品牌的复苏,有何启示?怀揣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各方。

  生产销售数字定格在2066万台

  当听到“海鸥”苦练三年,蛰伏研发,重出江湖的消息时,被称为“海鸥之父”的原上海海鸥照相机厂总工程师孙晶璋激动万分:海鸥“二次腾飞”有希望了,“这不仅是老海鸥人的期盼,更将激起无数海鸥迷的温暖回忆。”

  曾几何时,“海鸥”就是照相机的代名词。追忆历史,孙晶璋如数家珍。1958年,肩负着发展民族照相机工业使命的海鸥相机厂前身上海照相机厂成立。这一年,一群相机店的学徒和中央商场修钟表的手工业者,聚集在南京路和四川路路口惠罗公司六楼的一个小阁楼里,参照德国徕卡3B型相机,敲敲打打,推出首款58-1型相机。

  从1958年建厂并推出58-1型相机,到4型双反相机出口,上海照相机厂仅用了6年时间。据介绍,当时地域名不能作为商品名注册,在出口时由进出口公司提出改名为 “海鸥”,由此上海的这只“海鸥”名扬海内外。海鸥4型、海鸥DF型等一批经典相机陆续涌现,造就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海鸥”盛世。海鸥最辉煌时,员工高达6000多人,年产值10多亿元,从松江中山路工厂往返市区的大巴就有70辆,一度成为亚洲最大的照相机厂。这期间,也产生了一批忠实粉丝。在《张艺谋的作业》中记录,张艺谋当年用自己卖血的钱买了一架海鸥相机,业余进行摄影创作。

  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受数码相机冲击,一大批国产老牌胶片相机首先遭到市场淘汰,关停并转。海鸥、凤凰、乐凯等品牌都曾投产数码相机,可终因关键技术落后,资金、实力不足,市场营销陈旧,先后失败。

  历经海鸥起起落落的老职工李士宝认为,除了国外数码相机涌入带来的冲击外,传统体制也束缚了海鸥的“翅膀”,“作为大型国有集团,面对来势汹汹的数码冲击,由于缺乏技术转型意识和大胆的资金投入,甚至还没来得及做准备,就被甩出一大截。”在孙晶璋看来,“海鸥”上交的税收可以再建几个“海鸥”;但当时企业在研发投入上却有点“吝啬”,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海鸥也曾在国内首推数码相机,可缺乏技术支撑,与日本等产品相比,在价格和性能上没有任何优势。

  原海鸥镜头厂厂长沈秋福告诉记者,2001年海鸥集团曾将镜头、光学、装配等优质资产注入海鸥数码影像股份公司,并引入台资等股份,以期待能够东山再起。可当时基本沦为给台商做代工的角色,并未引进先进的数码影像技术,产品没有竞争力,结果可想而知。

  2004年,海鸥相机整机正式停产,生产销售数字定格在2066万台。

  民企入股接手“烫手山芋”

  随后几年里,“海鸥”更是江河日下,企业员工不断分流下岗。为了维持企业运转,开始为台资企业代工,每台相机组装利润仅为5元!说起这段历史,老海鸥人内心充满心酸。

  2009年,一股新风吹来,民资进入控股海鸥。投资人即现在的董事长安国军,是个“相机控”,其入股海鸥的魄力不可谓不大。“身边的朋友曾说我肯定是疯了”,这是一个不可碰触的“烫手山芋”。“放眼当今的相机市场,除了尼康、佳能等国外品牌几家独大,整个中国相机品牌集体湮没,有时候真的很失落。”

  入股后的安国军一度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当时企业还有1300多名在册职工,基本都在待业,但仍需要解决养老、社保等问题,每年要投入大笔现金,而且由于当时改制不彻底,致使海鸥公司大部分资产不能抵押、处置。更要命的是,企业虽然仍为日资等企业生产一些零部件,但200多位在岗员工,每月产值大约200万,每月纯支出就要200万,企业越产越亏。为了求生存,安国军曾带领企业相关人员多方寻找市场;但因海鸥公司设备落后,员工的技能也已离市场太远,一直没有适合的产品。

  “真没想到困难会这么大”,安国军一度动摇。但市国资委这时真正意识到,如果要想让“海鸥”真正复活,必须卸掉历史包袱。在市国资委等相关部门支持下,对海鸥人员进行妥善安置,转移到其他大集团托管,同时在处理海鸥股份公司的同时,成立新的上海海鸥数码照相机有限公司,民营资本占绝对大头。“如此才能真正让企业甩开膀子,一分投入一分收获”,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吸引民营经济进来,就是要改变现有的体制,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决策力、执行力的优势,激活企业干劲。

  上海企业文化与品牌研究所所长周元祝认为,老品牌的所有者,特别是国资监管部门,要敢于将老品牌从“冷库”中释放出来,摒弃“宁可被动消失也不能主动流失”的思维,精心挑选品牌人格化的代表,利用混合所有制长处,发挥民营资本敢闯敢拼的优势,创造条件助力老品牌的振兴。

  注重平台模式,研发无国界

  重拾辉煌,海鸥也清醒地意识到,目前市场还是佳能、尼康、索尼三分天下。光凭民族情结远远不够,“打铁还需自身硬”。数码时代的移动化、终端化、个性化等催生更多新的应用,相机产业也必定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

  很快,一支深圳的数码相机团队进入海鸥视野。这支10余人团队成员从某知名相机企业跳槽组建,既有光学高手,也有图像处理行家,掌握着现代数码相机的核心技术。但现实中屡遭碰壁,国内没有一家真正能够让这群年轻人实现“中国造”数码相机抱负的企业。听到“海鸥”回归,双方一拍即合。如今,海鸥数码以这个团队为班底,依托深圳良好的数码产业环境,组建了深圳研发中心,目前已发展到50余人。

  同时,国内某知名企业任高管的曲建涛也一直对海鸥这个民族品牌情有独钟。当安国军邀请加入海鸥新团队时,曲建涛二话没说,出任海鸥数码公司总经理。“要论薪资,那是‘天上地下’;但‘复活海鸥’是一份油然而生的使命感。”

  曲建涛介绍,经过海鸥上海研究院和深圳研发中心三年研发,目前已形成国内最具实力的数码相机研发队伍,聚集涵盖机械设计,光学设计,电子硬件设计,软件系统,图像技术开发等行业的专业人才,包括博士、硕士在内的设计工程师70余名;已有50余个项目获得国家专利,形成拥有自主独立知识产权的UI技术、图像处理技术 SIPT2、全天候柔性防抖技术SUPER.I.S系统、自动对焦系统等核心技术。

  日前,海鸥已自主研发多款独具特色,并符合潮流标准的数码相机。最新上市的两款CF100与CK20,一个拥有1.4大光圈,被誉为光圈王;一个具有2.8大光圈,24倍变焦镜头。而且都搭载海鸥最新核心技术。比如,世界领先航天级的镜片多层纳米镀膜技术,及优秀的镜头设计及加工能力,可确保海鸥镜头独树的成像效果;自主研发的第五代自动对焦系统,可实现快速对焦,让摄影者随时捕捉瞬间灵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复活海鸥的过程中,新海鸥更加注重“平台模式”发展,相机大部分零部件都由海鸥独立研发设计,相关核心部件与国外知名企业联合研发,然后外包给生产加工企业生产,最后由海鸥组装测试,把附加值最高的部分留住。记者看到,从外企“挖来”的工人们,正在位于松江区海鸥组装车间内紧张地培训 “海鸥制造”流程,为海鸥大批量复产做最后冲刺。

  海鸥回归能飞多高?市场空间还有吗?据统计,2013年全球所有相机厂商的总出货量将近6000万台,同比下降40%多。但曲建涛表示,受智能手机等影响,销量下降机型主要为低端卡片机,中高端相机所受影响较小。特别是持续增长的国内中高端数码相机市场,有利走中高端线路的海鸥民族品牌的复活,这符合日益增长的国内消费能力与市场需求。

  在周元祝看来,海鸥这次“复活”对于老品牌的复苏有所思考。一方面,要有一批对老品牌感情深厚的创新创业者加盟,倾情投入。同时,要通过技术、营销等一系列内容、模式的创新,赋予老品牌新的“高大上”个性和美誉度,使人们不仅仅找回对老品牌的感觉,更找到对接时代的心理需求与感应。

  当然,作为对技术集成要求很高的海鸥照相机,其凤凰涅槃之路更希望树立 “研发无国界”的理念,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势能,善于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敢于下“技术订单”,调动全社会的科技创新力量,创新研发方式,不断提升产品的研发速度和技术高度。海鸥回来了,能飞多高,所有“海鸥迷”都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佟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