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马上:雁心个展自序

2014-01-17 09:11:19 未知

  

  也许,我是这个世界上画马最多的人之一。我看马、写马、画马、塑马,马已经成为我艺术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符号,更是我人生历程的一个重要象征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马

  记忆中自知事的时候,我就莫名地喜欢上了马。马的四蹄翻腾、长鬃飞扬,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喘息,马的仰天长啸、动人嘶响,大地在摇动,时空的概念在消失,我的心情亦随之起伏澎湃,在生命的呼唤中自由的血液融入躯体。马奔放雄健而不凶暴,优美柔顺而不懦弱,洋溢着一种对淋漓尽致、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的追求,这样洁净的身心、奔放的灵魂让处在虚空城市中的我得到生命的释放。

  我自幼喜画,家人尤其是挚爱的外婆对我绘画“天赋”倍加呵护,为我创造了很好的艺术生长环境。因为从小爱马,我自涂鸦开始就喜欢画马,上学念书后更是画马不休。家里的墙上、桌上、窗上甚至学校的书桌、同学的书本上到处都留下了我笔下马儿的踪迹,而家人、同学居然都大度地给予了纵容,这一“恶习”也陪伴我从求学直到工作。工作后,我更是无时无地不在画马,随手的一页便抄、一个信封、一联车票、一张餐券、一个触屏手机都可以成为马的画板。就这样,我将“马儿”怀揣在心窝、在笔下,嬉戏苏州平江路,躬读汉阳钟家村,漫笔北京西打磨厂,驻步重庆黄桷坪,走过了这么多个年年岁岁。

  到重庆后,重庆恬静热辣的人居环境、源远流长的历史古韵、百花齐放的艺术氛围进一步激发了我艺术创造的热情,我所接触的艺术家们更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对艺术的理解,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固有的封闭到开放、从过去执着于传统到广泛接触中外美术史精华和当代艺术,我进一步了解了艺术发展的趋势,升华了对艺术的理解和定位,从原来的随意描绘到现在的“有意味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我开始像怀中那匹“马儿”一样,坚定地朝着更广阔的艺术创作领域奔跑。

  非马

  我在艺术领域一直坚持水墨作品的创作,对水墨的思考从未间断停止过,也长期在做枯笔、工笔、泼墨等各种形式的探索。而自到渝后,我的艺术创作生涯力图开创一个新的主题——自在、自为、自律的实验水墨创作。它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冲击,但不是西方的;它植根于传统文化,但不是传统的;它是当代社会中国人特殊的感受、感觉状态和精神状态的创造性表达。这种实验性主要体现在我的三个创作领域。

  首先是绘画。绘画是我在二维空间中的情绪表达,我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一种艺术语言。古人绘画讲究体裁,我寻找的是纯粹的技法,更是一种精神体验;是自在、自为、自律的实验水墨创作,更是自己寻找改变、走出传统、突破形式、突破自我。我尝试了多种新材料和新技法的运用,作品比之前更主观、更纯粹、更大胆,从情感一直深入到心灵、直觉乃至潜意识。2012年12月21日,我和臧亮先生举办了“对影”双人作品展,并于不久后再次合作二人展,在这些展览筹办过程中,辜曦、王晶、何建、向小淑、魏欣这些青年艺术家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在这次“马上”个展的个人水墨拼接系列作品中,我将时间和空间放大,将绘制于不同时空、于不同情绪下创作的水墨画解构后再拼接重构在一起,产生出一种矛盾而又统一的状态。对于创作,我总是处在一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状态。为了更好地将各种元素融会贯通,我使用油画材料和水彩颜料进行实验水墨的创作,张力、李彬彬和项臻亦给了我很多的帮助。

  然后是随笔。对于水墨实验性,我在IPAD和IPHONE作品中做了大量的练习性探索,有意识地用数码产品进行创作,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我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我的思维像是流动般随时随地、每时每刻地思考,然后通过指尖触摸数码屏幕而涌现出来。我一直喜欢设计,聪明的设计师把艺术的美感和产品的实用性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成为一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对我启发也很大。在这类的创作中,我有意识地把一些设计的元素融入作品里面,让我水墨作品的形式感更强、视野更广阔。

  最后是雕塑。过去几十年我一直专注于平面作品的创作,但随着对实验水墨的深入探索,二维的平面世界渐渐不能再满足我。我渴望着笔墨在身体周围飞舞萦绕的感觉,我需要寻找一种新的状态。于是我不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笔墨,开始尝试将水墨感受通过雕塑的方式在空间中呈现出来,在雕塑中需找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我的塑造对象是“马”,但奇妙的是在我的创作脉络中,这一对象也从一开始的具象变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有趣,这时候作品就拥有了无穷的可能性。见了四川美院雕塑系的徐光福教授后,增加了两名青年艺术家覃博和章月琴作为自己的雕塑助手,我的雕塑创作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我经常会随机创作一些“偶然”效果,当我在泥塑上留下带着偶然节奏的水墨肌理时,这种线性的形象直接进入我的视觉神经系统,而神经系统重新发现其中蕴涵的马的形像。我做的是抽离事物的外在,但在这个前提下却呈现出事物真实的面貌。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各种工业材料、技术手段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同样让我沉醉。在这种全方位、直接地塑造和传达过程中,在手与泥还有空间的互动中,我找到了最真实纯粹的自己。

  有我而无法不行,有法而无我也不行。我此次展览中的三个类别的作品,对我而言都是一种肯定和否定,也反映了我目前的创作状态——像马儿一样,对进取突破的向往和渴求。

  是马

  在渝生活与创作,我有幸际会邂逅了各个领域的艺术才俊。有给予我极大启迪的一批艺术家,如康宁老师、王林老师、徐光福老师等西南美术界的资深艺术家,他们给予了我巨大的哲学上的启迪和精神鼓励。康宁老师曾说,艺术创作是寻找一种自由状态;王林老师曾说,创作的过程本身即作品,如展览也是一种作品;徐光福老师曾说,画如其人。有给予我许多帮助的人们,他们与我一起创作、陪我一起聊天,给我带来一种不一样的生活经历、与我交流碰撞出热烈的火花,形成了我重要的创作源泉。还有一些尚不熟悉、不了解我的人,对我创作中的不足、矛盾给予质疑,但也正是他们给了我继续前行的鞭策。

  因为工作谋生的关系,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之余,我只有利用晚上时间才能从事热爱的创作,常常是每天傍晚忙完了工作就匆匆赶往工作室创作,直到迎着一轮明月、满天星斗甚至微露曙光方才离开工作室。这过程虽然艰苦,但有那么多给予期许、志同道合、相互鼓励的老师、伙伴们,于我而言这却是一段无比美妙的旅程,是一种莫大的欢愉和享受,我也有幸通过长期艰苦的创作收获了一些作品。

  此次,我决定将雕塑、绘画、随笔等个人拙作汇聚起来做一次个人展览,并将展览取名为《马上》。《马上》一名,一是源于我一直想在马年做一次展览,了却了我多年来的念想;二是在创作中,我把马当成了我的亲人,马也仿佛成为了我自己,有大量作品都是以马为主体;三是寓意着我当下的一种全新状态和做事的决心——有些事不做就太晚了,不要想太多,马上做就好,一直向前,不要回头。在展示的作品中,我自己体味,是一种经历的写照,是一种人生的曲折,更是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一个新的人生展示。

  也许,我是这个世界上画马最多的人之一,但我又是这个世界上最不会画马的人。在此,谨向美术、文艺界所有给予我启迪、帮助、鼓励的老师、同仁和朋友们致以诚挚的感谢!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周梦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