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颂仁:艺术商业且兼顾学术理想
2014-01-17 10:19:20 潘慧敏
雅昌艺术网华南站:我们知道汉雅轩在早年策划了“星星十年”、“后89中国新艺术展”一系列具有学术性的展览,您在做这些学术性展览的时候,是怎样兼顾做商业活动的?
张颂仁:我把学术和商业看成是两件事情,做学术展览就是学术展览,做商业展览就是商业展览。比如这次的“汉雅一百:偏好”这个展览是非商业展览,所有作品都是不卖的,我做的学术展览基本上都是非商业的。只是“星星十年”那次展览,后来在台湾也卖给了一些收藏家,可是那个展览作品并不太多,很多是文献性、介绍性的东西。
雅昌艺术网华南站:您在汉雅轩这么多年运营的过程中,怎么定位展览的发展方向,学术和商业如何权衡?
张颂仁:商业展览是画廊本身的基本调子,我们每一个半月有一个新展览,其他的活动完全是我自己玩的事情了,有时候找一些主题性的活动来做画廊展览。可是学术性的、非商业的展览,我觉得是任何一个真正投入艺术圈的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策展人,还是美术馆的人都对艺术有一些主观的要求,大家都有自己的目的,我当然也有自己的兴趣,所以发展出来不同的活动,其实当时很多事情也不清楚,这个跟前一个工作关系在哪里,累积以后回顾一下再往前走,还是自己发现自己的一个路子。
雅昌艺术网华南站:汉雅轩三十年间,在香港寸土村金的地方,也经历过搬家,请您谈谈最早开始建立的空间直到今天这个空间的演变过程。
张颂仁:我最早长时间都在一个民居的大地库里,在旺角那边。在那里大概有十年,迁到旧中国银行,因为那个地方特别好,楼顶很高,可是在那里大概六、七年的时间,银行决定要收回做其他用途,所以就迁走了。那个时候习惯在中环,所以就迁到皇后大道,可是那个新建筑经营画廊不太恰当,因为楼层的比较矮,但在那里也坚持有十年,那个时候老是觉得应该找到适合的空间再迁。不过搬迁是一个很大的动作,所以能不动就不动,前几年开始考虑再次搬迁的问题。
雅昌艺术网华南站:在这个变迁过程中,能不能详细地谈一下您在旺角的地库的十年,这十年里边有一些什么样的故事或者是什么样的事件令您印象是深刻的,那个时候会不会有一些比较艰难或者是怎样的一些故事请您描述一下、回忆一下。
张颂仁:那个时候不艰难,很写意,也许是因为开销很低,最早的时候,我曾经一个星期开两天,其他时间都可以玩,那是多好的日子。那个时候现代艺术品的价格也不太高,所以大家可以有比较轻松尝试的心态在做事情。我们在九龙那个地方也比较大,所以可以做很多比较实验性强的作品,那个时候空间比较大,可以做比较实验性的展览。这种感觉比较像我们现在汉雅立方在葵涌的那个厂房空间。现在我还希望保留这种比较实验性的感觉,可是在毕打行这个空间压力比较大,因为租金贵,展览完整的程度要求比较高。
雅昌艺术网华南站:在您看来一个优秀的画廊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对待艺术家、艺术品、收藏家、学术等方面,您做了三十年有一些什么样的体会?
张颂仁:我觉得画廊工作很麻烦,太多琐碎的业务,我的兴趣主要还是做一些新的推动,新的推动跟照顾经常性的业务往往是有矛盾的,所以我觉得画廊不应该有某一种特定的调子,特定的样子。另外,画廊跟很多其他的商业机构不完全一样,因为画廊跟艺术家的关系,尤其是好的画廊跟好的艺术家的关系,往往是一种共生关系,有点儿像夫妻档在做事情,因为大家是一起在推进一个工作的。
雅昌艺术网华南站:关于发展定位,您在这一段时间一直不断地做文献梳理,会不会对汉雅轩的未来定位有一些重新的思考?
张颂仁:我的习惯是一直向未来思考,我的短处是很少回顾,所以要回顾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压力,可是有一个好的团队,有好的合作策展人,很多研究生对这个感兴趣,这个也是我们共同的工作,我不是自己回顾自己,是我的同事、我的学生跟朋友一起来回顾,对于未来的计划,我基本上还是在推进,这个展览做了八个计划,其中有三四个都是目前在推进的,有两个还是刚刚开始没两三年,发展的空间很大。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