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凡:建立在传统之上的当代艺术
2014-01-22 08:47:28 沈奕
目前价格:★★☆☆☆
市场潜力:★★★☆☆
装 饰 性:★★★☆☆
收藏热度:★★★☆☆
文化价值:★★★★★
瞬时之作 2006-2008,(No. 32)
长久以来中国的水墨设色中晕染着的传统文化底蕴和自古文人的风雅。而如今当代艺术家们通过使用多元另类的方式重新诠释这番经典,也不乏不少具有现世意义的作品。59年生的单凡就是当代艺术家中研究墨笔重构的翘楚。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师从和流派,早在1977—1982年间单凡有幸于学生时代里遇到几位良师。其中包括学识淹贯,古文、音韵、训诂无所不通,精书、画、琴艺,于金石、古泉、集邮亦得其精奥的郑德涵先生,以及中国美院长期从事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工作的潘韵、丁正献两位教授。经几位先生的细心栽培与点拨,使得单凡在少年期打下了扎实的传统山水画及素描基础亦为如今重构墨笔之源。
缓慢之作,52小时
80年代后,身处这一时代的单凡也和多数同龄艺术家一样,受到了85思潮的影响,对于传统文化和过时的价值观产生了质疑。多年所学的水墨设色一夕之间被时下青年们弃若敝屣,对艺术家而言无疑是一种信仰的毁灭。新与旧、中与西,孰是孰非,是弃是救的问题急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单凡在84年初就早早地离开大陆远赴德国留学,去寻一个艺术的得救之道。当时在德国汉堡国立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系学习的单凡,汲取到了艺术生涯的第二份丰盛养料,因为此时教授其绘画知识是当时著名的“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画派的创始人——德国批评写实主义代表人物卡彼•布莱梅教授。
于是传统水墨的写意,诗性与具有现实意义的批评主义发生了有趣的碰撞,这种碰撞直接反应在了单凡的画面上,就融汇成了中西两种艺术形态已经文化的相融和抗衡。东西方不同教育背景的独特学习经历为单凡奠定了两个重要的观念:“一、在精神性的高度上来把握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相通之处,而不是停留在技巧层面上的融合,由此,超越中西绘画工具材料系统的藩篱,获得内在的自由。二、强调个人的体察。在东西方艺术之间求索,两边的价值尺度即互相影响,又彼此抗衡,只有还原到人与世界相融相即的根源性上来加以把握。”
自然-文化
回到单凡在作品上,正如他可以信手将洛可可风的瓷器与类似土豆的自然之石融合成《自然-文化》这样的创作。其中既有对于传统艺术的“境界”美学的意象运用,也有源于现实的物象化依托。也从而形成了栗宪庭先生口中概况的“境界不是象征性的物象,也不是彻底的抽象,而是与生活体验有关的感觉化的物象。”的艺术特征,并基于此创作了大量抽象山水作品。随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也正是艺术家最终为自己的艺术找到的答案,即画家本人注重的体现他跨越欧亚两大文化板块的特殊身份,能从精神的高度把握东西绘画的空灵,虚静和简约。最终根据这些共同的概念,把世界简化而为线与面的简朴对话。
于是“虚静空无”的意境被简化成了现代构成法中的“点线面”,油彩画布亦可作水墨宣纸。在我们看到的画家以竹为题材的系列作品中,古人的“即兴”之作,竟能通过延时作成“慢画”。从彼时彼刻到此时此刻,单凡的“成竹在胸”里既可以饱含中国的传统韵味,也能透着西方的抽象风格。瞬时或延长的,不单单是作品上的一疏一密,而是所展开的全新的艺术观念。
瞬时之作 2006-2008,(No. 32)
而最后,单凡的墨笔重构由一种个人身份捍卫(即为传统艺术的捍卫)升级到了国际文化的交流对话。不单单使得水墨设色添上了当代烙印,也使单凡成为在德国,乃至在欧洲都受到普遍承认和重视的国际艺术家。如今身为德国汉堡国际传媒艺术及新媒体设计学院院长以及德国柏林设计学院副院长的身份影响力与画作艺术价值都使得单凡在国内外的收藏热度与升值空间不可小觑。
去雅昌画廊黄页欣赏更多单凡作品
(责任编辑:秦德宝)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