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美国雕塑杂志:评王燮达纽约个展

2014-02-10 10:48:01 未知

  

  王燮达    

  重要艺术活动:

  2013年1月10日,James Cohan画廊推出艺术家王燮达的个人展览—《主谓宾》,此次展览是艺术家在美国的首次个展,展览至2月9日闭幕。

  根据王燮达在纽约第一个个人展览的名字,我们或许会期待一个侧重在具象性或叙事性的展览。以描述一个文法结构,“主谓宾”这个展览似乎在暗示一种动态的物品之间的表现方式,(在这样的动态中)进一步连接其他的物品参与到如此的动态里。但是,王燮达的作品并不鼓励一种快速的流于字面的解读。从视觉上来说,(至少对于西方审美),这个上海艺术家的作品并不仅仅是关于物品本身的。最开始这些雕塑是被一种单纯的抽象的方式去理解,然而当我们发现王燮达作品灵感来源后,这个展览的名字丰富了起来。

  由铜或者是纸浆铸成,这些雕塑虽然展现了一种拟人的线条,但依然保持了几何组合的规律。在王燮达的作品中,一段曲线也同样暗示着座底的几何规则。总体来说,他的作品含有了一种西方现代艺术的理性。他对于简洁和细腻线条的排列,以及他那赋予作品一种无重力的能力,(让人)很容易将他和其他著名的前辈艺术家们联系在一起。贾刻梅蒂雕塑的肌理,阿尔普作品有力量的简洁感,以及大卫史密斯雕塑中的仔细把握的那种平衡,都有可能是王燮达作品的里的一丝灵感。在王燮达的第一次美国个展中,在那些大量的作品里,他很清楚地展现了他系统的风格特点,并且也有意识的表现了他所吸收的文化遗产。

  尽管王燮达的作品在视觉上符合西方审美,那些雕塑所展现的特点依然是源自于中国文化。过去的二十年里,王燮达学习中国书写文字的历史。他的“子曰”系列作品就是被中国四世纪的书法激发了灵感,而那正是毛笔成为一种书写工具的时代。在已有的表现文字形式里,如刻在木头、竹子或者石头上的字,毛笔书法增加了一种新的方式来表现个人特点,而“圣子曰”恰恰是来源于这古老的表达方式。把书法语言翻译成雕塑的形式,王燮达在中国古代和当代文化中创造了一个意蕴深长的链接。

  在这次的展览里,王燮达的铜塑摆置在一个几乎占领了整个主展览房间的U形底座上。(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那些优雅的纤长线条上,整个装置给予了一种双重的展览体验。这些作品可以被单个的感受,亦能被连续起来,去不间断地感受,一个接着一个,好似把欣赏雕塑的视觉运动和阅读书本的视觉感受联系了起来。

  

  王燮达作品

  “主谓宾”同样也加入了几件近期完成的由藤和纸浆制作的作品。被悬挂在空中,这些带点不食人间烟火气质的白色作品在那些光影的交织中给呈现;然而那些铜的雕塑则侧重在线条与形式的表现。总而言之,王燮达的作品是以精巧的重量的排列组合为特点的,以及那些对正负空间,光与暗,拟人和几何原则的把握。这些特点当然是艺术创造中最基础最重要和最长久的话题,但是王燮达成功地把这些原则进行重新解读并且赋予作品一种永恒。

(责任编辑:谢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