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闻香识茶韵
2014-02-14 14:51:50 Lizzy
中国是茶的故乡,在这里,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品茗形式的演进过程中,发展出丰富而具有审美情趣的茶具艺术。唐代的烹茶,宋代的点茶、斗茶,明、清时期的散茶冲泡均有鲜明的时代文化特色。除了对国内影响深远,中国茶文化的西传亦影响了众多其他国家的饮食习惯。17世纪30年代,茶叶从中国经荷兰传入英国,此后饮茶的风气从未衰退,至今英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茶叶进口国。通过多年发展留下的中西茶具、外销瓷及以茶主题绘制的作品,更是立体多面地展示茶文化如何影响世界。
杯中盛茶 心中丘壑
人们对于茶是充满感情的,漫长的茶文化发展,小小的树叶,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禅宗的悠远厚味、皇室的精致讲究、东方的缓慢幽深、西方的浓郁芬芳,茶记录了大历史的变迁和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特别是中国,在这个茶出生的故乡里,更具有特殊意义。“茶”不仅是一个意象,更寄托了“物情”。老街小巷中的茶馆往往是社会的缩影,各式人物聚集在这里,或是聊聊近况,或是谈生意,亦或是对国家大事各抒己见,各式声音及杯子拿起又放下所产生的声响交织成现代社会风俗图轴。而在历史上,茶也从不缺席,老舍的《茶馆》中,革命志士、地主老爷、军阀洋人、贫苦百姓都在小小的茶馆中粉墨登场。
另一方面,对茶的喜爱,往后衍生,便是对茶具或者茶玩物的沉迷。一只小小的茶壶,成为了意趣横生的妙物。历代的文人墨客、鉴赏家、收藏家都悉心追捧各种各样精美绝伦的茶壶,考究的用料、精致的题词诗画,方寸间,魅力无穷。再说以茶叶制成的可供收藏的古朴茶饼、茶砖,一块年代久远,发酵出色的茶砖,堪比黄金。人们对茶的厚爱,已远远超越了“喝”的味蕾感受,是一种融合了所有感官愉悦的极致享乐。
点滴尽是风流
自神农尝百草而发现茶开始,中国人就与茶结下不解之缘,而伴之衍生而来的茶用具及文化更是成就了旷日持久的茶道运动——斗茶。浙江上虞出土的一批东汉时期瓷器中,就有碗、杯、壶等茶具,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瓷制茶具。两晋南北朝时期,是茶具发展的孕育阶段。到了唐朝,经济和文化的全面繁荣促进了茶具的发展,这一时期,茶具从酒具、食具中分离出来,自成体系,专门的饮茶器也由此开始。《梅妃传》记录了当年唐玄宗与梅妃宫廷斗茶的情形:玄宗与妃斗茶。顾诸王戏日:“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令又胜我矣。”这是关于斗茶最早的记载,不过在当时称为“茗战”。
然而,历史上最讲究、最热衷参与斗茶的当属宋代。这个时期,出现了以抹茶和点茶为主流新的吃茶方式。此时的茶以团茶为主,饮用时,先将茶研磨成粉的茶末,置入茶碗,再注入热水,以茶箸或茶筅搅拌后饮用,这种注汤入茶盏的方式当时称为点茶。瓷质的茶器有碗、盏、托、注子等。北宋晚期斗茶之风兴起,宋徽宗好斗茶,他认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而福建建阳一代生产的黑釉茶盏(又称建盏)胎骨厚,宜于久热,且釉色黑,水痕易验,最宜斗试,所以北宋宫廷斗茶多用建盏。
而这股斗茶之风并未止于廷内,在文人墨客间更是精神生活的寄托。自宋元以降,中国文人士大夫通常将插花、挂画、焚香、品茶视为高雅闲适、情境安逸的“四种艺事”。元人张雨的散曲《水仙子》云:“归来重整旧生涯,潇洒柴桑处士家。草庵儿不用高和大,会清标岂在繁华。纸糊窗,柏木塌。挂一幅单条画,供一枝得意花。自烧香童子煎茶。”四种雅致神韵,毕呈纸上。
元、明时期,白色的茶盏依然受到推崇,尤以景德镇生产的甜白茶具最为精美。由绀黑色茶盏改变成白釉茶器,与当时蒙古上层的饮茶风气改变有关。元代宫廷在景德镇窑场烧制白釉瓷器,这些白釉瓷器均由画局提供纹饰样式,交浮梁瓷局制作,专供元代宫廷及官府使用。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名太祖以“国际以养民为务,岂以口腹累人”为由,罢贡制作工序繁缛、耗费工时的团茶,直接饮用叶茶,从此改变了唐、宋以来以抹茶为主流的吃茶方式,斗茶之风也由此式微以至于逐渐消亡。茶的加工、品饮方式、茶器,都因制茶方式的改变而焕然一新,新的吃茶法和茶壶、杯均应运而生。清代宫廷旧藏的明代绘画中,对泡饮叶茶茶器的使用有直观的表达。以《明人煮茶图》为例,三人于墨竹芭蕉下烹茶,白衣主任手持团扇煽火煮泉,铜炉上置宜兴茶铫,其深厚的花石桌上陈设茶壶三把、茶叶罐数个,以及白瓷茶杯、朱漆茶托、双耳香炉等。
明清以降,改为喝散茶为主,所以茶器多用壶、杯、碗等。清代宫廷的饮茶器具种类丰富,质地各异,分有瓷器、紫砂器、玉器、锡器、金属胎珐琅器、漆器、竹本牙脚匏器等等,多富宫廷特色,更有专门制作的茶具组合。这些器物各具其美,有清一代的工艺水准,并体现出当时饮茶风气的变化。在这些茶器中,除了由官府作坊或诏命专门为皇帝或宫廷生产的各种器物外,也有一些来自民间的器物被作为精品供入宫廷,如康熙时期的紫砂胎珐琅彩壶等,这些器物一方面说明清代宫廷物料来源中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到清代宫廷生活中有不断从宫外汲取时尚的内容。
乾隆茶画二三事
清高宗一生喜饮茶,也善饮茶,堪称品茶高手。从故宫博物院现藏的乾隆时期各式茶具和御题作品看,清高宗对茶艺各方面均十分讲究。在清高宗的茶事活动中,重华宫茶宴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乾隆时期,几乎每年都有一次大型茶宴。茶宴于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十选吉日举行,参加者多为大学士、九卿及内廷翰林等词臣,茶宴择一宫廷时事为主题,群臣联句吟咏。宴会所用之茶即为三清茶,采梅花、佛手、松实入茶,以雪水烹之而成,宴罢,清高宗赐三清诗茶碗。此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为了迎合宫廷需要,烧制大量图文并茂、集诗书画为一体的成套茶具,器身多以清高宗御制诗文装饰,并配有烹茶图。
清高宗外出时亦离不开茶。为此,宫廷造办处特制方便携带的茶籝,随时供清高宗烹饮之需,清宫档案记载中将其统称为茶具。清宫旧藏的茶籝多以紫檀木制作,亦有用黄花梨、桦木、棕竹、斑竹、文竹或鸂鶒木制作的,都备有放置茶碗、茶壶、茶叶罐,甚至烹茶所用的茶灶的位置。
清高宗爱喝茶的习性也被记录在多个生活画像中,画中有各种各样的茶器,还有专门描绘饮茶的画作。这说明在清高宗的心目中,茶事是生活中的雅事,并谕令宫廷画家为其描绘多幅与茶事有关的绘画。在《弘历岁朝行乐图》中,描绘了清高宗与皇子们庆贺岁朝的场景。图上墙边放置紫檀木茶具,随全套茶器一组,其设计精巧实用,最下层为炭匣,其上为磁缸(泉缸)随盖及水勺,再上层为茶叶罐、茶壶、盖碗及茶盘等。此套紫檀木茶具与另一幅郎世宁所绘的《弘历观月图》轴中的斑竹茶具相同,据《活计档》内所记,皆由江南苏州织造所承制。
另外,清高宗极钟情宜兴紫砂器,常“一壶在手,爱不忍释”。紫砂制品始见于宋代,是用宜兴当地独有的一种质地细腻,含矽量较高的紫砂土雕塑成型后,经过摄氏1200°高温烧成的一种无釉细陶。紫砂器呈色多样,有红、紫、黄、绿等,五彩纷呈,卓然殊观。明清时期,紫砂器的制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名家辈出。在文人的参与下,紫砂工艺与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相结合,使紫砂器既具有实用性,也具有观赏性,形成独具特色的装饰风格。清初,紫砂茶具开始进入宫廷,成为皇室御用器皿。康熙时期紫砂器数量很少。雍正时期的紫砂器多为素面,不加装饰,仅以天然泥色呈现紫砂器的造型与工艺。而到乾隆时期,工艺大大提高,使用的宜兴茶壶、茶叶罐皆由宫廷特别设计图案,均为一面御制诗,一面绘画,经清高宗认可后,于宜兴烧造。宜兴窑御题诗《雨中烹茶图》阔底壶全部采用手工泥绘技法,既纹饰是由陶泥一点点堆画出来,效果犹如古代纸娟画一般古色古香。但是因为难度很大,乾隆以后此技法基本失传。
(责任编辑:龚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