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RON LOGO](http://pubunder.artron.net/pubimgs/news/artron_logo.png)
周英华:作画一如做菜
2014-02-21 11:09:02 何妍婷
一副Cutler and Gross的圆形眼镜,一身考究的西装,坐在眼前、年过六旬的周英华,透着一股活泼和不老的心态,很难与“华裔食神”的称号相提并论。“我这样打扮已有十多年,它让我看上去像是贝聿铭那样的建筑师”,周英华说道。
因幼年就离开中国,因为长期在海外生活,用中文交谈,对他而言,显得有些困难,但作为中餐厅的老板,他每天都用普通话与员工交流。当记者与其他工作人员在用普通话交流时,周英华也用其相对陌生的母语与加入交谈的行列,甚至尝试用普通话回答记者的提问。“尽管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迫离开中国,但我热爱她,中国的血脉一直存在于我整个生命中。我所做的一切和已完成的事业,都是试图与中国重新连接而付出的努力。我的父亲是一位在戏剧领域卓有成就的伟大艺术家,现在我很高兴能以谦卑和满足的心态重回内心深处一直呼唤的家,那就是艺术。”周英华如此谈到。
作为在特殊年代成长的一代,在怎样的情况下进入艺术圈,海外艺术之路有着怎样的经历?餐饮业老板、画家、收藏家三重身份是如何交织于一身?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读于圣马丁学院的周英华结识了两位中国朋友。“他们长我几岁,程度更高,我还只是一个少年。因为他们像哥哥一样教我,使我受益匪浅。我常常和他们聚在一起。我们这三个建筑学院中的中国画家总是在一栋房子里画画,每天24小时、每周七天不停地画。每天我都在接受不同的影响,有时候我回到房间开始模仿梵高的作品,两星期后,我模仿的又是另一位艺术家。”在其从圣马丁学院毕业后的1958年,他们在A.I.A画廊举办了《三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展》。但这一时期的大量临摹,对于周英华的技法提高不见长效。“当时我发现,无论你的风格如何改变,绘画水平其实并不会随之提高。我懂得了认为只靠换一种风格就能画得更好的想法毫无意义。你无法逃脱自身,因为作品不会撒谎。”在不断的摸索中,周英华对西方艺术体系有了充分的认识,而这些,不仅为他日后的绘画奠定基础,也为他的艺术收藏提供帮助。
他的创作与作为餐厅老板的身份有怎样的关系?在周英华看来,推广中国的文化、艺术,让西方人知道中国有多伟大,如何让西方人尊重中国文化,无论开餐厅还是创作,关系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此为原则在做。
相对于之前的多变性,目前周英华的创作有着明确的方向及风格。在周英华看来,做菜与作画是一样的,在做菜的时候会有一个菜谱,在作画的时候,也会有一个基本的构思。詹姆斯·劳伦斯这样评述他的作品“乍看第一眼,我们会以为他几乎不曾离开过。就在短短的几年之中,他已然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绘画技法与主题,且构成一种发展成熟的风格语言。”
在他的近年创作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生活阅历给他创作带来的财富。在他的作品中,日常生活用品成为重要的创作元素,其中不乏橡皮胶、鸡蛋壳、美金、银薄片……在他看来,这些东西都有各自的属性,在他看来,可以通过这些东西,与过去伟大的艺术家、传统产生对话,以此激发创作。其中最吸引观众眼球的是,大片的银片。“将银作为原材料的发现是从纽约开始的。当时我透过橱窗可以看到米罗的蛋形雕塑。这个金蛋启发我用24K黄金去做一件拼贴的绘画作品。后来得知,一小块黄金价值一千美元,于是我改用银作为材料,用银片来雕塑和绘画。”周英华说道。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