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样解读马德里“画室中的毕加索”展
2014-02-24 09:05:41 平一亮
新闻背景
2月12日,由MAPFRE基金会举办的“画室中的毕加索”展览于马德里开幕。展览不仅向观众展现了毕加索的画室对其创作生涯的重要性,更通过这个创作平台呈现了艺术家如何将其生命与艺术交织并融合。对于毕加索,百年来有无数称赞与评论,而在今天,能有机会一睹大师杰作,想必又会有一番别样的解读。
五大专题 呈现最完整的创作身影
直至今天,毕加索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艺术史上一个难以超越的巨大身影,马德里的“画室中的毕加索”将持续到5月11日,观众可以尽情饱览毕加索的80幅布面油画,60幅素描及图片作品,20张照片及十余个他所用过的调色板。整场展览以毕加索一生经历的不同画室将作品分为5个专题展区:“画室:一个实验室”、“画室中的模特:从古典主义到超现实主义”、“战争时期的变形记”、“回到地中海”以及“艺术家和他的模型:1961-1972”。参观者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毕加索在不同时期的风格转变。
从早期开始,毕加索的创作主题多选自他所熟悉的咖啡厅、歌舞厅,比如静物、乐器、音乐家等,无论风格如何变化,创作主题却局限于此,这些东西并非为了激发联想而选,但却也不是随意选择的。毕加索说过,这些都是画家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使用的东西,否则无法想象这些东西在画面里会变成什么样的怪物。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毕加索能纯熟地将这些对象拆分和重新拼接成画面,这份源自生活的熟稔,让他能更自由地以更概要的方式去表达形象。
切分统一 生硬野蛮传达现代文明
毕加索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不仅是他个人创作生涯的一抹重彩,更是现代艺术史上的里程碑,正是它引发了立体主义的诞生。这副画中的少女形体被随机地分割为几何块,相互叠加、挤压、扭曲,前后景之间的空间被消弭,加上光线使用上的随机和不透明,让整幅画面充满张力,构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形式关系。看似随意大胆、充满野性,还有这非洲雕刻般的夸张变形,让这件作品充斥着一种野蛮的传达,他将生命的原始冲动与现代理性间的冲突打破,即便相隔百年,如今看来却依然冲击力十足。
毕加索的不少作品都如同潜伏着野性的灵兽,在现代社会中尽管压抑着本能,却从未丧失原始的激情。画面呈现的阴暗、可怖,则是他在寻找近代以来西方艺术已丧失的激情时,为了激发人类潜意识里的恐惧而设计的“陷阱”,因为他认为,原始艺术之所以充满生命力,正是迫于心灵恐惧而产生的效果。而在初衷不变的同时,毕加索却在不断寻求着表现上的变化,因此他的作品诙谐夸张、灵动多变,让人百看不厌。
创造可能 纯艺术实践中不断冒险
现在的不少艺术家都认为自己再努力也成不了毕加索,因为他是真正的天才。诚然,毕加索是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他却更胜在对艺术不断地追求和冒险上。在他30岁以后,他的创作经历无疑成为了一部冒险史:立体主义后期时,他开始尝试“拼贴法”,激发了生活中物体的真实性与绘画形式要素的真实性之间的矛盾,从而激发观众对艺术真实问题的思考;在拼贴的冒险过程中,他不再分析物理世界中的绘画对象,而更关注作品的色块、线条等构成物上。这种构建在于完全发掘出作为创作构成的媒介元素本身的价值,并试图创造出一个真正独立于自然之外,甚至与自然对立的纯艺术世界。
无论天赋与否,毕加索至于当今艺术家乃至普通人,最大的价值绝不是他的传世名作或者他艺术史上的成就,而是他一生创作,从未停止过对理想中的艺术理念的探索,正是这份坚持让他的作品充满生命力。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