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研究的新维度:跨越水墨

2014-02-25 18:03:07 陈博

--AAC艺术中国2014初评报告

  “水墨”“当代水墨”“新水墨”“再水墨”……一系列以水墨为核心的名词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里似乎成为艺术界逃脱不了的热门话题。从艺术家的参与度和创作热情,到新闻媒介的全方位广泛宣传;从国内外展览专场的相继举办,到各类型研讨会的激情辩论;从资本力量的大量涌进到拍卖市场的“神话”诞生……促使着这一以绘画媒材代替政治国家划分艺术门类、企图在追寻民族文化认可的同时又希望突破国家局限走向世界的“水墨”艺术上演了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戏。然而,在这一迷人眼的好戏面前,我们当如何认清“水墨热”表征下的真面目?又当保持怎样的态度和研究方法去面对这一现象并促进“水墨”的良性发展?

  2013年12月1日在关山月美术馆举办的“第八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和12月11日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Ink Art: Past as Pre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两个展览在所选择的参展作品上显示出了一种趋同性:一种以各种形式和媒材体现的、与我们往常所理解的“水墨”艺术有很大不同的展览。

  当然,引起较大轰动的是大都会的水墨展,策展的论证是“检验研究他们通过镜头中的中国历史艺术范例,展现可能被忽视的文化意义。最终,这种观点有助于理解这些作品丰富意涵。”这个展出了包括绘画、书法、摄影、版画、视频、装置和雕塑在内的以各种形式体现的“水墨”作品70余幅。“水墨”在这里的呈现方式已经远非笔与墨在宣纸上的表现,创作主体也由水墨画家延伸到其他艺术门类,以展现“水墨”精神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发展和变革。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刘礼宾在AAC的“2013水墨新趋势”微论坛上提出了针对类似水墨现象的新的研究纬度。他认为,以往我们谈水墨,往往基于一种艺术语言或是艺术材质而反映出来的水墨出发,“但是有没有第三个维度,这些人可能一生都不会接触水墨,但是他通过别的材质的修炼可能达到以往水墨画家所达到的那种画面品质。而这种品质又和我们早就熟悉的一种水墨所发散出来的本身品质相关联。”在这一前提,以及国际语境中如何看待这一类艺术家,如何去定位这一类艺术家?”这些艺术家他们本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涵养与中国传统儒释道作为思想资源水墨画构成一种关系,而如今的说莫艺术家有没有建立这样一个关系?这是一个问题,这也是西方当代艺术批评界质疑中国的,刘礼宾说,“以前的画家基本上都是读书人,无论是思想资源是儒家还是道家还是释家,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思想资源,但是到了20世纪以后,整个思想界和艺术界的支离破碎和水墨自身的发展是有密切关系的。我们现在以材质、技法、艺术语言和以画家为主体的划分方式要不要更加破解开来?同时这次大都会做了水墨的展览,筹备了五年,其实我对这个展览并不满意,我觉得它只是展示了近似于现象的呈现,背后这些人的知识体系和状态到底如何,还是需要继续梳理的。”

  刘礼宾不仅提出了在新水墨现象的面前,我们应当警醒,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如何研究潜在于艺术家背后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又当如何在两者间建立应有的联系?通过富有创造力的当代艺术形式重新解读水墨这一古老的中国艺术语言在当下的延续是必要的,研究这一现象更是不容刻缓,毕竟,新的水墨形式在无限扩大和重构水墨艺术的同时,也随时有可能将之解构得支离破碎。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