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出版物:繁荣中的危机
2014-02-27 10:42:05 陈博
图书出版,一个曾经高贵严肃的事情,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爆炸式发展后于近年开始遭遇寒冰,进入“萎缩”状态,这种萎缩并非体现在出版业规模的缩小及图书出版数量的减少,相反,就这两方面而言,它依旧属于扩大和调整阶段,且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而所指的图书出版的“萎缩”却是其严肃地位的日益跌落,高质量图书的减少,等等。艺术图书,特别是专业艺术图书,这一本就相对边缘的出版物种类在此严峻的背景下显得更加独木难支……与国外艺术图书出版相比,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又是什么?
一个个人的经验,出版行业威严性的丧失在2000年后开始逐渐凸显,“本版书”(一种以策划为核心的根据出版社出版规划确定出版的市场型图书,不同于作者、单位或图书公司出钱请出版社出的“自费书”或“合作书”)作为立社基础的可能性逐渐为“自费书”或“合作书”所取代,这一主流现象所有人都看得见,也或许会承认,毕竟,其间存在着违规甚至违法的地方;另外,业界也越来越多的传来传统纸质图书能否走到未来的争论。产生这些现状的原因部分也是合理的:各类智能手机、阅读器、掌上电脑的出现,使得此种传统纸质图书有理由被视为过时;工作制度职称化的功利性所需、人人皆可著书立说的权利和便利、太多渠道爆炸式地向社会推荐标有醒目广告言语的书籍,使传统著作所具有的威严性荡然无存。
本就相对边缘的传统艺术图书的出版,或者说相对边缘的所有类型图书的出版,在这一大趋势下似乎全部成为一个个典型。市场上极度狭小的受众群,使得大多数的专业艺术图书的出版工作想依托市场出售量实现盈利成为幻想。自然,价值是会被衡量的,相比较数万甚至数十万的自费出版开销,换来作为艺术家宣传广告式的画册和人物传记所赢得的自我感觉良好、实际的荣耀、认可性的关注,以及在高等院校和文博系统等事业单位工作的理论家的职称,这一切显然都是值得的。
此外,一种配合美术馆、画院的大型展览和研讨会而出现的精美图书的出版,由于资金来源于国家拨款而出现了过多的变质,这里,纸张、印厂、排版等一系列必要程序的选择标准不再关注于实惠而是走向无谓的浪费:即便只有少量插图的研究性文集,也被换做能较好表现图片效果的胶版纸;另外一些突出作品图片的图书,反而为追求纸张效果,强调与众不同,而放弃了铜版纸转向不能较好还原图片质量的特种艺术纸。
还有一种国家项目型的大型艺术类图书的制作,依托于优渥的国家文艺政策和资金补助,大家开始“努力发掘”各种足以套取补助的系列图书,一旦申请下来,为应对新闻出版总署的年检,而在仓促中组织大量人员将之赶制出来,这种未经审慎编校、设计的图书,它的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道出中国艺术出版存在的“陋习”并不见得就是悲观,我们也见到很多在一线工作岗位上奋战的编辑和专家组,见到经他们的辛勤劳动产出的美丽果实。对艺术图书出版持有一定的危机感并没有什么坏处,“同情”之处,我们对艺术的关切亦是一以贯之的。当照相术及摄影手段的发明,对写实艺术造成很大的冲击时;当杜尚将小便池搬进美术馆,宣布物物皆为艺术品,迪基的“惯例论”认可了人人皆为艺术家时,很多人怀疑艺术的灭亡与艺术史能否写到今天。而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是人们对于艺术家才情的不断看重,以及艺术创作手段的无限拓展。
这里所想说的,尽管我们的艺术图书出版存在着过多让人失望的地方,但这并不足以抵消其间正能量的传达,只要依然有人虚心的反省在艺术图书出版中存在的问题并勇敢地将之表达出来,只要这种对它的真诚关心没有改变,它的未来和艺术一样,总会是美好的。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