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后网络”将是艺术界下一个大事吗?

2014-03-06 15:57:47 未知

  导读:后网络现象将是艺术界“下一个大事”吗?2014年3月1日,“后网络艺术”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客座策展人凯伦·阿契和岳鸿飞通过本展考察欧美最年轻的数字土著一代的发展趋势,对这些艺术家而言,网络的二次元世界是他们的基础存在模式。

  正如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手工艺被新兴制造业、 大众媒体和影像技术所革新换代的必然产物,当代文化在今天最突出的潜藏现实可能是互联网的无孔不入——从艺术实践、社会理论到日常语言。人们描述这一现象的专用语汇仍处于萌芽状态、尚未被普及,本次展览即是对颇受争议的“后网络艺术”的一次广泛调查,或者说,呈现这些以网络核心性为背景的自觉创作。从图像的质变到文化形态的流通、从参与的政治到对物性的新认识,该范畴提供了更多的介入可能,试图对互联网时代的艺术进行再定义。

  本次展览由凯伦·阿契(Karen Archey)和岳鸿飞(Robin Peckam)联合策划,收录25个艺术家及组合的作品,包括一系列影像艺术作品,呈现技术格式的多样性:电影体验、放映室、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以及电视等。

  数年来阿契一直从事新时代艺术的策展和阐释工作。她承认,“后网络”这个词有一定问题。她提出,理解这个词的方法是“将‘后’理解为‘在某种东西之后’,而‘在某种东西之后’意思是‘按某种方式’。当我谈到后网络艺术时,指的是以网络思维创作的艺术,网络创造了它并传播它。”她还阐释:“‘后网络’将为这种作品创建谱系,这样它就能根植在一个历史和一个知识与艺术工作的谱系中了——让一件东西不昙花一现的方法,就是找出它的根系,让它们生长。”

  “后网络”一词并非对应于某个时间概念,而是一种与互联网共生的意识形态,一种网络思维的方式。在艺术实践中,“后网络”的创作意识到了其所存在的网络体系——从观念、 生产到传播和接受。因此,本展中的多数作品用广告、平面设计、图片库、企业品牌、展示营销和商务软件等方式,作为视觉修辞。展览的各个专题分别探讨有关互联网政策、大规模秘密监视和数据挖掘、 网络的实体呈现、后人类的身体、信息扩散的激化和开放源代码运动,关注泛互联网时代的变迁,以及艺术作品记录、人类语言和艺术史考查。

  在今天,文本信息往往在图像的社会流通中充当次要角色;艺术界中的数字群落亦是如此,很多“后网络”的实践尚未被充分探讨、介绍和分析,本展旨在提供实质性的评论和对谈基础,打破不平衡的状态。在这个基础框架中,才可能语境化或界定“后网络艺术”,而非仅仅视其为某种流行美学。展览将“后网络艺术”置入理论和艺术史的学科背景,期冀在见证这些新事物归于平淡的同时为其确立坐标。

  展览包括一系列影像艺术作品,呈现技术格式的多样性:电影体验、放映室、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以及电视等,并审视今日影像制造和消费的语境差异。同时,这些趋于个人化的放映亦是艺术家自我检验的方式,进一步探讨后网络时代的视觉文化的历史性转换。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