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馆进入“掌上时代”
2014-03-11 15:27:29 陶禹舟
对着手机喊一声“乾清宫”,不仅能马上收到图文介绍和语音讲解,还能透过屏幕观看周边3D实景;站在国博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前,用手机扫描说明牌上的“二维码”,就能迅速了解到这件镇馆之宝的“前世今生”……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开始变得“触手”可及。
微信应用彰显个性
继微博之后,国内博物馆又纷纷开通官方微信。截至目前,已有百余家博物馆公众号上线,其中既有国家级博物馆,也有县区博物馆,甚至不乏行业博物馆和私人博物馆。在元旦刚刚上线的“微故”中,观众不仅能够第一时间知晓故宫相关动态,游览紫禁城内的标志性建筑和专馆,还可以和小伙伴们七嘴八舌聊故宫,报名参加线下活动。而通过“国家博物馆”的微信公众服务号,观众参观时,或扫描“二维码”,或发送展品编号,便轻松可享受“微信语音导览”服务,即使展览落幕后,也能虚拟参观,不断回味。
除开通微信账号,很多博物馆还把目光转向了移动应用(App)。
国博在2011年就推出了“文博任我行”,已有超过130万人次下载了这个应用。
去年,故宫推出了iPad应用《胤禛美人图》,上线一周即达到15万次下载量;今年,故宫还将推出《清代皇帝服饰》《韩熙载夜宴图》《皇帝的一天》等一系列应用,以往只能隔着玻璃展柜远观的文物珍品,如今可置于掌中随意欣赏把玩。
文物推广任重道远
“虽然那时候3G都还只是一个概念,但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一定改变人们对服务与精神文化的需求。”国博社会教宣部主任黄琛告诉记者,早在2007年,国博就开始尝试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为观众提供服务。不过记者在国博参观时发现,掏出手机给文物拍照的观众,也远比拿来扫二维码的多,许多观众甚至不知道二维码和语音导览是什么。黄琛也承认,“现在很多展品还有待录制语音讲解,在观众中推广‘掌上服务’更是任重道远。”
同样的,“微故宫”上线两月,关注者才两万,每天参观时使用“微信语音导览”的总人数,还远不及租用传统讲解器的多。故宫博物院“微故宫”项目负责人于壮坦言,“如何把故宫这么多建筑与浩如烟海的文物进行数字化,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由于观众反映目前3D实景内容过少,且有很多游人在镜头里,故宫正准备利用周一闭馆时间拍摄更为清晰、全面的3D实景,包括一些不允许进入的大殿内部陈设和目前尚未开放的西部区域,让观众能更好地虚拟游故宫。”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