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AAC专访】魏青吉:致力于水墨语言的当代转换

2014-03-13 10:34:58 郁婷

  

  魏青吉, 1971年生于山东青岛,1995年至今,任教于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研究生班;199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

  【编者按】AAC艺术中国评选已经历经七届,在这项中国艺术奥斯卡的评选中,水墨艺术家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在过去的一年中格外备受关注,这些入围和获奖的艺术家正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站在AAC艺术中国评选第八届即将揭幕之际,雅昌艺术网对本届入围的艺术家进行专访,以飨读者。

  他们的2014,会有哪些新的创作、展览和变化;他们的2014,为中国当代艺术带来哪些发展指标;他们的2014,将如何影响中国艺术的轨迹?或许,这些水墨艺术家的2014,正在酝酿着中国艺术的“蝴蝶效应”。

 

绽放22013, 宣纸、水墨综合材料, 146× 180cm

Blossom2, ink and mixed media on rice paper

 

  应该说2013年的艺术圈是当代水墨大热的一年,在这水墨热的大潮中,有一个艺术家,他似乎有意无意的将自己游离在舆论喧哗的边界,但是他却用二十多年的努力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水墨语言系统,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经验,同时也真正的展现了水墨语言在表达上的开放性和无边性,也因此使我们在研究当代水墨艺术的时候无法忽略他的名字–他就是魏青吉。著名当代艺术评论家皮道坚先生曾这样描述过他:90年代的中国实验水墨画家群中如果少了魏青吉,难免会使一些人产生“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因为持悲观主义态度的批评家早就作了水墨画在形态意义和文化指向上将彻底失效的判断。而魏青吉的出现,不仅在年龄层次上让人感到现代水墨画事业方兴末艾,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向我们提示了水墨性绘画转变为一种开放性语言的新的可能性。

  魏青吉拒绝照搬生活中的图像,作品中所有的图像都是经过了转换,单纯、有趣,也很生活化。他的作品提供的是一种思考的过程而非仅仅是审美体验,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对现实问题的判断和态度隐含在作品之中。他坚守自己的立场和判断,却又在自我质疑中进行着永不停息的反思。在他工作室画桌一隅的茶台边,身着牛仔裤深色毛衣的魏青吉,跟雅昌艺术网的记者聊他起对于“水墨”的看法。

 

  关于 T 系统的构想-  180×375cm   1995  宣纸、水墨

 

  雅昌艺术网:2013年是艺术圈当代水墨非常热的一年,许多美术馆、画廊、艺术机构、媒体都参与进来,探讨中国水墨的“东方魅力”,探讨“水墨本身的意义” 等等,从而延伸到对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关系的探讨。当然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伴随着“当代水墨”的出现被标签式存在着,但是作为一个当代水墨艺术家来讲,您对于这种“水墨热”的现象怎么看?对于这种标签式的探讨本身又是怎样理解的?

  魏青吉: 实际上,近几年开始的水墨热从我个人来讲并没有太看懂,特别是在最近,我倒是觉得这一些急功近利的方式所带来的可能是让“当代水墨”这一领域更加混乱。而另一方面,有时候我甚至会认为,对水墨性的刻意强调其实是建立在一种对自身文化不自信基础上的文化焦虑。我不会以水墨的标准去限制自己的创作,虽然偶尔我也会思考一下水墨的问题。水墨并非我创作的标签,而是我观念表达的自觉选择,在我看来,水墨语言的转换实际上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当代”这个词本身来自于西方艺术的系统,而“水墨”又是中国艺术的传承,所以讨论“当代水墨”既绕不开西方当代艺术,也绕不开传统。80年代以来,中国各个领域其实都处在现代化的进程,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水墨必然会夹在其中随着存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古人的年代,随着生活环境和方式的改变,做些视觉上的调整,是很正常的。文革时期,艺术一直都在为政治服务,80年代以后,国画又开始回归传统,不再是文革时期非常局限的创作方式,后来也出现了新文人画,但还是属于传统范畴,和古代的绘画放在一起差别不是很大。这种时候作为当代水墨艺术家就需要做出改变,拓展水墨的材质在表达上的新的可能,探索和传统不一样的东西,建立一套符合这个时代表达方式的新的水墨语言系统。

 

修复记忆的方式No.2 180×95cm   1996  宣纸、水墨综合

 

  雅昌艺术网:您刚刚说到一个水墨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去突破和转换自身的语言系统,包括对媒介本身的探讨,对传统文脉和当代问题的思索等等,在这里我想起您05年前后曾经提过的一个问题:我们还能用水墨做什么?那么“水墨”对于您来讲意味着什么?坚持以水墨为材质的创作的意义又是什么?

  魏青吉:水墨作为是一种媒介,自然会有其自身的特质,但在不同的时代也应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选择水墨当然有我个人认知的惯性成份,但今天我依然坚持使用水墨来创作是因为我喜欢也擅长去利用并控制这种材质的表达,其极强的可塑性预示着在绘画语言表述上的无限可能。在我看来每一种媒介都有其局限性和开放性,是否局限或是否开放取决于使用这种媒介的艺术家而非媒介本身。对于我的作品而言,尽量保持一种边缘的状态,保持一种差异性。实际上,水墨这种材料非常适合表达“韵味”,而油画布可能更适合承载张力的概念,直接导致的结果可能就是艺术创作方法论的差异。我注意到了水墨的异质性,我在思考当代问题时会用另一种经验和方式过滤问题,用一种缓慢一些的方式整理思绪。当然,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仅仅水墨是不够的,或者说是否是水墨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的思考,并把你的思考做一个恰当的表达。

 

 

记忆的属性No.3  180×195cm  1999 宣纸、水墨综合

 

  雅昌艺术网: “当代水墨”实际上是一个“西学东渐”的结果,80年代以来,水墨艺术家以革“传统水墨”的命来实现“当代水墨”的发展,而最近,传统文脉似乎又成为一个热点话题,甚至包括当代艺术界都在大谈传统,所以我想请您谈谈您在水墨创作中如何处理传统与当代之间的关系?您近些年在接受很多采访的时候都曾提过您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关注。

  魏青吉:我对历史文脉始终有极大的兴趣,传统作为一种精神流动体始终贯穿着我们的记忆,告诉我们先人是怎样处理同样问题,保证人类在常变常新的同时,仍具可辨识性。对我来讲,传统并非是一种图像或符号,而是一种精神气质。中国传统的艺术对我的影响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本能,它会随着创作的过程慢慢流露出来。我注入其中(作品中)的“韵味”是骨子里的东西,并为我的作品带来一种特殊的气质。这种东西的存在可能比我用水墨这种材料创作本身还要重要,从公共性问题到个人经验是我近些年的一些转变,我重视个人记忆里的公共性话语在当下的呈现,探讨过去和现在的关系,或者说我所关心的其实是传统与今天所交叉的部分–尽管是含糊与暧昧的,但正是其魅力之所在。

 

决斗1, 2007, 宣纸、水墨综合材料, 192×250 cm 

Duel 1, ink and mixed media on rice paper   

 

  雅昌艺术网:从九十年代到今天能看到您作品中的风格一直处在变化过程中,呈现着阶段性的创作方式,特别是2005年前后有了较大变化,您是如何看待您自己的这种转变?

  魏青吉:我对重复的工作不感兴趣。其实艺术家在每个阶段都会面对一些自己的问题。在早期我关心的是一个绘画性的问题,有一段时间的画面很丰富,绘画性很强,但我觉得过多的绘画趣味可能会伤害我的观念表达,于是就有了2005年前后那段时间的作品,很简洁,没有复杂的绘画性。我就想把自己逼在一个墙角,把技术降到最低,而近来,我又开始将一部分精力放在对绘画性研究上。艺术家在某些时候其实就是和自己较劲,以前我们经常说要超越某某艺术家,但实际上每个艺术家面对的应该是自己的问题,应该超越的是自己。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创作有着内在的逻辑和连贯性,在创作的早期,我可能更多关注美术史的延续性,一种上下文的关系,而我现在所希望的是跳出美术史的系统去做些事情,保持一种边缘的状态,一种类似于旁观者的角度,将日常的思考做一些表述。我一直对那些不断挑战自我的艺术家心存敬意。

 

 

圣诞快乐, 2008, 宣纸、水墨综合材料, 192 × 250cm 

Merry Christmas, ink and mixed media on rice paper 

 

  雅昌艺术网:05年之后,您的作品更趋向于类似极简主义的平面化方式,作品也更直观的指向了日常生活和与记忆关联的图像,并致力在画面上营造出一种陌生情景,这种创作方式您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思考?

  魏青吉:如我刚才所谈到的,我的作品无论是图像还是观念都与自身记忆和日常的经验有关。你们所感觉的这样一种陌生感实际上是我的一个重要的创作理念,那就是追求在绘画传统之外的表达,“虚构”、“不完整”、“坏画”、“反绘画”……或许正是我的作品的一些特征。艺术创作需要方法论的转换,现在,我只想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考,当然这种思考是多意的、双关的、有趣的。以前的作品《关于系统的构想》、《非情节性叙述》等更多地是一种针对美术史的感性表达,注重绘画语言上的更新和创造;《日常生活的属性系列》、《物—像》系列开始,我想将一种思考的痕迹表现出来,我将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图像信息用于画面。这是非常生活化的东西,很直接,很单纯。但实际上,在看似简单的图像选择上,有我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这些符号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过什么影响,为什么会有影响,在今天又是怎样地影响我们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判断?我们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其实就隐含在我的作品中。

  

 

太湖石,2010,报纸、水墨综合材料,78x×55cm

Taihu Stone, ink and mixed media on Newspaper 

 

  雅昌艺术网:近些年您经常提到社会图像和符号在画面中的转换问题,这种转换的方式对你的创作而言是否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否会增加观众的阅读难度?你又是如何在具体的创作中把握的?

  魏青吉:我不想使自己的作品成为人人可以在生活中看到的简单社会图像的图解,我希望展现的是事物的另外一面,而且往往很隐蔽,这就需要转换, “转换”体现着我的判断、立场或方法论。艺术创作从来就是带动大众的审美而非是适应大众的审美,艺术创作呈现着相对的专业性,我不可能以基本上不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大众的审美认知作为自己创作的方向,如果那样做的话,所谓的艺术创作只是装饰品而已。05年左右创作的那批消费性符号的象征作品和近两年创作的带有“矫饰性”的作品,其实都跟我自身阅读和思考有关系,看似熟悉的图象或符号被置换到了另一个场景中,从而失去了原本的实用功能。陌生化的情景使我获得了研究事物的另一角度,看似随意的组合和运用其实是我的考虑的过程,呈现的我的态度和立场。我曾经不止一次的强调过,画什么,怎么画,对我来说都很重要,这是我基本的常作理念。

  

 

占领派拉蒙山2, 2012, 宣纸、水墨综合材料, 70 × 136cm 

Occupy Paramount Mountain 2, ink and mixed media on rice paper  

 

  雅昌艺术网:在你的作品有传统水墨的气质,但却又不属于传统水墨范畴,而是更接近于当代艺术的表达;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却又坚守着水墨这样一种传统的媒介,你如何看待你现在的这种创作方式?

  魏青吉:我的创作是从个人经验出发,甚至我也并不在意自己的作品是否被认定为水墨。不过我的作品有中国传统水墨的气质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为我是中国人,而且我曾经也是主修过传统的中国画,就像我前边所讲的,有些东西已经是我骨子里面的,是潜移默化的,它会在不经意之间散发出来,而为我的作品带来一种特殊的气质,我遵循个人的认知和思考逻辑进行创作而非将自己限定于水墨,对我而言,顺其自然与真实的表达才是最重要的,不过,我会极力避免使自己的创作落入到“民俗学”的范畴中去。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郑婷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