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鉴定专家时代”的终结
2014-03-13 13:54:48 未知
--艺术3·15系列观察之一
“五老鉴定专家时代”的终结
导语:以个人道德和经验为准绳的专家时代,在当下的文博界显得尤为重要。“谁来鉴定专家”成为收藏圈里的一个尴尬事件,尤其是在全民收藏的今天,各种鱼目混珠之事尽有,当专家遇上了行家,如何去认同鉴定结果。一边是鱼龙混杂的鉴定专家、鉴定机构、各式各样满天飞的鉴定证书,另一边却是让人无奈的监管制度,更是助长了行业中不规范行为的发展。
“专家”在更多的意义上被解读为赝品专家,某某院研究员、国家鉴定委员会以及某某省市收藏家协会等等头衔往往成为这些“伪专家“最明显的标志,他们活跃在各种商业鉴定活动中,毫无任何的约束力。而以徐邦达先生为代表的鉴定时代早随着其过世而结束,但是文博界并未出现能够胜过徐邦达先生的鉴定家,这一时代的结束也从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伪专家”时代的横行。
随着谢稚柳、启功、刘九庵、杨仁恺、徐邦达相继离我们而去,古书画鉴定的“五老”时代结束了,2012年2月23日,中国古书画鉴定组最后一位老先生徐邦达逝世之后,北京匡时拍卖董国强发出这样的感慨,而这一时代也被认为是真正的大专家时代。业内普遍认为,徐邦达等先生成长于民国时期,不但具有书画鉴赏和文史方面的真才实学,还收藏有大量的书画,过眼无数原作,是集收藏与鉴赏于一身的书画收藏家、买卖高手和鉴定巨眼,具有其他鉴定者无法企及的优势。他们的鉴定,是在非功利、非商品经济条件下展开的,专业水平和客观环境都使其鉴定结论可信度较高,因而具有很大权威性。
“大专家时代就是比小专家出错少的那些人,实践证明五老是这一代人中眼力最好的人,在鉴定上我们要尊重那些大专家的意见,尤其是尊重精英共识“吕立新在雅昌艺术网独家专栏中写到,所谓精英共识就是大专家们对某件作品一致的看法,比如只要是五老一致鉴定过的东西,大家就会信服,因为集体看错的可能性非常小。大师的逝去,对整个行业都是莫大的损失。鉴定自古就是个难题,如今市场上鱼龙混杂,急需规范制度和行业鉴定标准,大师的远去,让这一问题再次暴露,而且我们面对一个多元的时代,各种仪器鉴定以及另类、个性的鉴定方式层出不穷,在没有得到更多的理论和实践证实的情况下,鉴定谁说了算?“半尺”之后谁来丈尺?
以五老为代表的上一代的鉴定专家,还是组成之前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最主要的买家,他们大部分是有能力鉴别真伪以及在乎真伪的收藏家,相对来讲,当时的市场也是比较清晰,而现在的艺术品市场基本上是投资市场,离传统的收藏时代已经越来越远了,大家在乎的是作品的流通性,至于真伪,已经不再放在首位,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大量的“伪专家”出现的原因。
而在吕立新看来,可以把这些“伪专家”称呼为鉴定专业户,尤其艺术品市场的火热而专业的鉴定人士匮乏,艺术界的专家称为众人追捧的对象,专家走穴上电视做秀的现象非常普遍。“现在请专家鉴定有个有趣的怪现像:尺度严、把关紧的专家,请他的人少;而给钱就胡乱开证书的专家反而找他的人多。这说明,许多人明明知道自己的东西是假的,找专家的目的也不是为把东西弄明白,而只是想借专家的名头把东西给“忽悠”出去。严谨的专家没饭吃,胡说的专家有钱赚,久而久之有些专家不得不随波逐流向市场低头了。只要给钱就说对,明知不行也说好,证书、题跋满天飞,市场越来越乱”。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