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鉴定之道在何方?
2014-03-13 13:56:43 未知
--艺术3·15系列观察之一
未来鉴定之道在何方?
导语:以个人道德和经验为准绳的专家时代,在当下的文博界显得尤为重要。“谁来鉴定专家”成为收藏圈里的一个尴尬事件,尤其是在全民收藏的今天,各种鱼目混珠之事尽有,当专家遇上了行家,如何去认同鉴定结果。一边是鱼龙混杂的鉴定专家、鉴定机构、各式各样满天飞的鉴定证书,另一边却是让人无奈的监管制度,更是助长了行业中不规范行为的发展。
“专家”在更多的意义上被解读为赝品专家,某某院研究员、国家鉴定委员会以及某某省市收藏家协会等等头衔往往成为这些“伪专家“最明显的标志,他们活跃在各种商业鉴定活动中,毫无任何的约束力。而以徐邦达先生为代表的鉴定时代早随着其过世而结束,但是文博界并未出现能够胜过徐邦达先生的鉴定家,这一时代的结束也从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伪专家”时代的横行。
记者接触过多位古代书画以及瓷器杂项的收藏家,在谈及到为何会钟情于这些老物件时,多数人表示,对于物件真伪的考证是他们认为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情,而他们在实际的鉴定中,也是采取比较开放的状态,尤其是请教同种类的大行家,虽然经常会有不同的断代意见,但是总体上真伪还是有把握,同时多数藏家表示,早期收藏中,亦是真假白银的交了很多的学费。在证书满天飞的收藏圈里,什么样的鉴定才是最权威,这就成了业内新手甚至是常年收藏的人所关注的问题,专家鉴定会出现利益的纠葛,而科技的鉴定手段更是有漏洞,未来鉴定之道在何方?
对此,文化部艺术司在2013年正式启动了艺术品市场鉴定管理试点工作,指出未来将在浙江、江苏、湖南、陕西、广东和北京六省(市)设立权威鉴定机构,“国字号”艺术品第三方鉴定评估机构似乎已呼之欲出。但是“国字号”第三方评估可行么?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艺术品科研中心主任尹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第三方鉴定、认证专业机构不应是政府组织,也不应是一般模式的公司,它应是相对独立的、类似产品认证机构的新型行业,并且应是具有业务门槛和行规约束的专业化组织。为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应将过去、现在、未来的中国艺术品信息,逐步纳入由‘第三方’新业态各机构所从事的两大系统——艺术品科技检测识别系统与艺术品科学备案认证系统。
而不同于瓷器杂项的鉴定,以中国书画鉴定为例,古书画鉴定只能交由收藏者自己去判断,而对于在世的艺术家而言,现在也陷入了一个弊端,即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对于自己的作品并没有鉴定的权利。如何能在艺术家在世时就做好真伪鉴定工作,这成为当下的书画艺术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与此同时,雅昌艺术网也在北京文化局批准北京5家单位作为艺术品鉴定机构试点单位之后开始相关的工作,作为首批艺术品鉴定试点单位,雅昌艺术网联合艺术家率先推出了艺术品鉴证备案服务,对现有作品进行鉴定建立权威艺术品“身份证”体系。回顾半年来的鉴证备案项目,已经有七十余位艺术家陆续加入其中,不断壮大着这支艺术品鉴证队伍,从长远来看,这仅仅是一个体系下的框架搭建,在未来如何对艺术品市场产生影响?是否能够促进艺术市场公开、透明新规则的建立?未来还需去触探收藏市场的核心。
鉴定究竟有谁说了算?从徐邦达先生逝世之后,以个人道德和自身经验为准绳的鉴定体系已经濒于瓦解,这一时代的终结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在这个假货横行的当下,某些鉴定专家缺少了一些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力,亟需构建一个全新的鉴定时代,这个时代既要有徐邦达式的专家,也需要借助于科技的手段进行完善。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