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C专访】李秀勤:20年的“触觉凹凸”创作
2014-03-20 10:40:35 谢媛
李秀勤是当代著名的女雕塑家,在近二十几年里她创作了大量的雕塑作品,其中“盲文”是她创作的一条主线。从1993年李秀勤创作“凹凸系列”盲文作品之后,她不断的用盲文来变幻雕塑的语言和空间关系,并转换各种各样的材料,如用盲文纸、青铜、石头、钢筋等,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凹凸”就是一些盲文的放大。同时,李秀勤的盲文作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加入了与现场的互动性。这些作品取之于盲文,也连接着盲人儿童的触觉。
在1993年的个展“触觉凹凸”展览上,李秀勤邀请了一些盲人儿童,让他们从触摸被雕塑后的盲文中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当年的儿童,现在已长大成人,李秀勤最近又找到参与她1993年展览时的10个盲人中的9个(其中一个已自杀去世),艺术成为了激活这部分人群的潜能的一种方式。
20年的“触觉凹凸”创作
雅昌艺术网:李老师您好,您在2013年“触觉凹凸”的系列展览,其实是与您20年前的“触觉凹凸”雕塑系列展的一种呼应。20年前您为什么会办“触觉凹凸”这个雕塑艺术展,有哪些它创作上的一些故事?
李秀勤:我第一次办“触觉凹凸”展是在1993年4月10号,但是这一个系列的展览作品在1992年下半年就开始创作了。那时我刚从英国回来,计划着要以我个人的 经历和雕塑的本体语言的研究相结合做一个展览。我就在思考应该怎么做?在日常生活当中我最关注的是什么?最担心的是什么?我感觉最重要的是什么?这让我追忆到 1982年刚留校的时候,暑假跟随老师在东北做雕塑创作的过程中,患了严重的感冒,回杭州后急剧恶化,影响了我的眼睛和腿,整整一年病情反反复复。尽管以后恢复了,但在心理上留下了不可消失的阴影。从那以后,每天早晨我都会用一只手遮住一只眼睛,检查一下我的眼睛是否正常。所以,直到现在我最担心的是我的眼睛是否健康。
李秀勤: 1992年的的创作,来自于十年前(1982年)我的眼疾的问题带来的亲身体验,我在医院的时候,眼睛看不见,就是一种触摸式的生活,这也让我联想到盲人如何生活和学习。1992年下半年我到浙江残疾人联合会,找到一本盲文月刊,当我第一次触摸到这密密麻麻的凹凸文字,就被感动了,我感觉到我找到了自己的创作元素,找到一种雕塑最本质的东西,这就是“触觉凹凸”。
李秀勤:盲文的凹凸形式,产生于压力与张力的转换。盲文的书写方式是奇特的,首先打开盲文书写的模板,上面布满以六点为单位的凹点,盲文纸夹在中间,一个金属针,通过手的压力,凹、凸形式同时产生,盲文的凹凸文字和书写方式让我我感受到压力与张力的一种对抗,事实上压力与张力的关系也是我们雕塑的最本质的语言。
李秀勤:1993年4月10号,是浙江美术学院建校六十五周年庆典,学校主办了《浙江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我的《触觉。凹凸》系列的作品,以个展的形式参加庆典活动。当时的200多张请柬,是用盲文、中文和英文做的,展览中的前言、作品标签都有盲文,盲文部分是由盲童学校的孩子们帮助我完成的,请柬作为我展览中的重要的一个作品,因为它体现了展览的理念。
雅昌艺术网:当时整个展览现场如何?
李秀勤: 4月10号展出的时候,盲童学校他们全校的学生都过来了,手拉着手走进学校图书馆展厅,一遍一遍触摸我的作品,我当时非常的激动。孩子们一个个触摸过来我的作品,除了雕塑的形态以外,还有内涵,在盲童的触摸下,帮助正常人感知我的作品。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认为美院是视觉艺术的殿堂,当年这么多盲人进入浙江美术学院,这视觉艺术殿堂,去欣赏、触摸我的作品,我觉得这本身就是对于传统意义上“视觉艺术”的一个突破。其中有一个盲童小姑娘,用手触摸着展览前言、大声朗读,现场所有的人静静的倾听,很安静……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