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上海市民文化节启动:今年表现出更为常态化的从容

2014-03-25 09:01:30 陈晨 廖阳

 

  市民文化节覆盖全市社区文化中心的活动已经展开。

  “每年举办一届,每届持续一年”的“市民文化节”昨天开启第二季序幕。

  同样是3月23日,以“文化服务日”为主题,全市203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满载运行。据统计,全市举办展览、讲座、演出、培训和各类互动体验活动达千余场,直接参与人数达百万人次。与去年首届“打响品牌”、“创造声势”的轰轰烈烈相比,今年的文化服务日表现出更为常态化的从容。

  草地音乐会 政府在幕后

  昨天上午,森海塞尔上海音乐厅的一场从古典音乐到拉丁爵士的跨界草地音乐会吸引了近千市民到场聆听。这场名为“春之声”的草坪音乐会开设在音乐厅东侧草坪上。赶上了一日好春光,蓝天下席地或躺或坐,聆听音乐是美妙的周末时光。有人自备“懒人沙发”在现场认真聆听,也有人开心地在草坪上打起滚来。

  此前上海曾经举办过一系列户外音乐会,均以大型交响乐团形式呈现,而昨天的草坪音乐会则更为灵动轻巧。音乐会采取室内乐的“三两”组合,演出者基本上是从音乐厅公益品牌“音乐午茶”中走出的青年艺术家。同时,现场加入了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讲解,更显亲民与普及的特色。

  音乐会以维瓦尔第最著名的《春》开篇,上海音乐学院学生四重奏组合将熟悉的旋律演绎得更新鲜悠扬。弦乐器间一唱一和的对话激扬出山花烂漫的意象,盎然芬芳的春意在清新的青草香味中扑面而来。随后,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带着粉红色的梦幻气息,熟悉的旋律让坐在台下的观众开始跟着摇头晃脑。之后主持人向大众普及“马林巴琴”这样生僻的打击乐器,清脆的响动与小提琴的二重奏互动赋予了巴赫别样的灵感。

  随着正午临近,气温攀升,之后曲目越发热烈起来。《奥菲尔的桑巴》、《曼波旅社》、《TicoTico》等拉丁、爵士风舞曲相继上演,强烈的节奏感一扫音乐厅给人们“古老”而“高大上”的印象,变得年轻动感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厅此次的音乐会采取全新的“政府采购”模式。户外音乐会过去由政府主办,而此次黄浦区政府将绿地批给音乐厅,让文化单位自主举办活动,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形式退居“幕后”。森海塞尔上海音乐厅副总经理方靓告诉记者,这样全新的合作模式今后将会延续,对于音乐厅来说,能够为通过音乐厅起步的音乐家扩展新的舞台,也为高雅艺术的普及提供新思路,音乐厅也从单纯的演出购买方、场地租赁方成为更主动的活动策划方。

  “群星奖”开了好头

  作为“文化服务日”的开幕主会场,文化广场昨日以一台“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优秀群文原创作品展演赏析会”,展演了本市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获“群星奖”的6部作品,为今年的市民文化节开了个好头。首届市民文化节期间涌现出的百强团队代表、市民代表和全市基层文艺团队代表在三位现场专家的指点下观摩了获奖佳作。

  6部“群星奖”作品涵盖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音乐作品《我们的新家》让儿童穿上彩色“垃圾桶”传递环保和垃圾分类的概念;戏剧作品《牵手》则对时下流行的婚姻介绍与快递物流做了混搭呈现;音乐作品《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以数十位蓝领工人的合唱,颂扬了外来民工参与上海城市建设的奉献精神……

  “群文舞蹈强调社会参与、表演者与观赏者的积极互动。它应该在题材上紧扣当下生活。”舞蹈家黄豆豆点评说,环保问题是最关注的民生话题之一,《我们的新家》通过垃圾分类主题,保持了少儿舞蹈的活泼性,其中还有小演员在台上溜旱冰的快乐场景,可见舞蹈编排多元。《牵手》用喜剧形式表现了一个聪明女儿如何绞尽脑汁让父母重拾丢失爱情的故事。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吕凉对《牵手》的创作颇为认同,“小品营造笑中带泪的艺术感染力很难,《牵手》题材独特,人物关系设置巧妙,舞台节奏明快流畅,人物性格鲜明,在浓浓亲情中透出温馨美好。”不过,他建议,在表演技巧上还可以更加准确细腻。

  作为北京市民的中国音乐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顾夏阳,近距离观摩上海群文精品展演后指出,“很符合现代都市精神”。

  203家社区文化中心满载运行

  去年举办市民文化节的初衷,便是希望通过一个平台激活遍布在全市的社区文化中心活力,让众多的基层群文机构形成良性自主运作。通过一年实践,已达到预期效果。昨天的“文化服务日”,各区县“分会场”,推出了具有特色、市民参与度极高的活动。

  首届市民文化节“百强”成果的巡展于昨日启动,徐汇区天平社区“滑稽沙龙”说说唱唱,沪语段子留影城市百态;杨浦五角场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间技艺”为主题邀请民俗专家举办非遗宣传国学讲座……

  记者所到的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既有传统的集体舞,也有青年白领安学习油画、茶艺的课程……记协、摄影家协会退休员工自发支起摄影棚,为75岁以上的老夫妻重拍结婚照、全家福;退休的上影厂老美工师讲解着色彩的变化为预备看莫奈展的白领们做功课。相比去年“文化服务日”的人头攒动,今年显得“日常化”了许多。打浦桥社区文化中心负责人王晓燕告诉记者,今天的活动都是中心日常开展的系列活动,人流也是日常稳定的人群,社区居民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文化生活习惯,“文化服务日”已成为常态。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