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胡介鸣与Jeffery Shaw 开启“J+J对谈第一回”

2014-03-27 20:05:58 未知

  

“J+J对谈第一回”

中国新媒体艺术家代表胡介鸣与西方新媒体艺术先驱Jeffery Shaw

  有别于绘画、雕塑、摄影等传统艺术,新媒体艺术在当代艺术中占据重要而又“模棱两可”的地位。在中国,对于什么是新媒体艺术,以及为什么是艺术的发问,便是这一艺术形式发展的体现。

  有鉴于此,国内首家关注新媒体艺术的非盈利机构——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策划于2014年5月9日至11月20日举行“J+J双个展(暂名)”,共同就新媒体艺术在中国做出延展性的思考与讨论。

  今日,由CAC举办的“J+J对谈第一回”,特别邀请双个展的两位艺术家——中国新媒体艺术家代表胡介鸣、西方新媒体艺术先驱Jeffery Shaw 以不同的角度和身份,共同对新媒体艺术的概念、作品观念、市场以及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作系统性梳理,并对即将开幕的展览进行介绍。

  什么是新媒体艺术?

  不局限于数字媒体,一种面向未来的艺术形式

  提起新媒体艺术,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即为“数码艺术”。百度百科将之定义为“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

  对此,艺术家胡介鸣觉得,新媒体艺术的界限远不止局限在数字媒体之内,“‘新媒体’的范围已经延伸至各个领域:比如电子、物理、化学、生物、遗传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新媒体艺术’的界限变得模糊,或者不存在,因为新媒体的介质已经到了无法鉴定的地步了。”在他看来,所谓新媒体,答案不在媒材方面,更多的体现在理念上,体现在工作方式上,确切地说是体现在思维方式上。

  “我所认识的‘新媒体’是一种流变的、不确定的艺术表现方式,‘新媒体’的‘新’应作动词来解释,是‘更新’的意思,是‘此时’向‘彼时’行进中的一个 ‘定格瞬间’。因此‘新媒体’是‘闪烁的’、‘有重影的’,说到底‘新媒体’是‘活的’,新媒体艺术是生命力的象征,是面向未来的艺术形式。”

《海拔高度为零》

胡介鸣《海拔高度为零》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

  80年代改革开放的步伐进行

  “新媒体”这个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电视发明的时间段。电视媒介的产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跨时空的视觉信息实时传播”。

  以电视媒介作为“新媒体”介质的原型,这一介质用于艺术创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韩国人白南准(1932-2006)的录像艺术。随着这一媒介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能力的不断增强,渗透到当代艺术领域内,先后形成了交互录像艺术、电子艺术、动态装置艺术、网络艺术以及各类公共性的展示、声音和身体表演等艺术形式。

  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发展随着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步伐进行。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历史不长,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与此相当,自张培力在80年代末实验录像艺术以来,90年代冯梦波使用电子游戏媒介进行创作。在这一时期国内有更多的艺术家先后不同程度的介入“新媒体艺术”的创作。

胡介鸣 一个世界正在建设中

胡介鸣 黑匣子

  JJ双个展

  比照中,呈现新媒体艺术的侧面

  作为国内首家关注新媒体艺术的非盈利机构,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策划于2014年5月9日 - 11月20日举行“J+J双个展(暂名)”,共同就新媒体艺术在中国做出延展性的思考与讨论。

  “J+J” 是指Jeffery Shaw和胡介鸣(Jieming Hu),两位都是新媒体艺术界的实践者与教育者。其中,胡介鸣作为中国新媒体艺术家的代表,是当今中国数字媒体和录象装置的先驱艺术家之一。他早年从事绘画创作,上世纪90年初开始实验多种表现形式的艺术创作。而Jefferey Shaw作为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先驱人物,自上世纪60年代后期他便尝试在自己的艺术装置作品中融入互动性和虚拟性。他曾担任ZKM德国媒体艺术中心视觉媒体所所长,现任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院长兼媒体艺术讲座教授。

  该展览的基本出发点是将Jeffrey Shaw和胡介鸣的个人工作系统在新媒体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做比照,从中看到新媒体艺术在国际和国内的状况,通过对两个个案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对应关系,呈现新媒体艺术进程的一个侧面。

  展览将分两个部分,除了呈现两位艺术家多年来的工作系统和作品档案外,在最重要的作品展示中,Jeffrey Shaw将面向观众推出代表作品“AVIE系统”( Advanced Visualisation and Interaction Environment ,超视像互动环境),这是一套全景式成像交互系统,通过5台特殊规格的投影仪、2套电脑(操作系统),以及多套不同形式的交互设备,在一个360°环绕式的幕布上(直径10米,高4米)创造出不同内容的沉浸式视听体验。

  胡介鸣新创作的《太极》,是一件综合性的集新媒体表现手法大成的作品,将历史情景作为视觉叙事的切入点,通过系列影像的表达,将躯体运动和接触作为视点,在生命和历史的资源中寻找对接点。

  《太极》的叙事分为两个部分。起始为“序曲”,主要通过影像和空间关系相吻合进行叙事,进入特定的时空体验,反衬当代性的在场。序曲中,太极的实体没有现身,作为太极“灵光”的影像在构成空间的墙体特殊部位呈现,形成“距离感知”的现场直觉,在时空关系上作出铺陈。在展期中《太极》实体现身,《太极》的实体是一个综合影像、声音、装置、机械、电子、材料、空间关系和远程交互等表现手法的动态影像装置,在直觉上呈现历史重现的生命迹象。太极整体呈现的是一个特定的“场域”,观众置身于这个场域体验自身经验中的不同记忆碎片。

(责任编辑:谢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